理性投资系列之十三 明智的投资者应该购买适合自己投资战略的金融产品,而不要仅仅认为某一项产品风险低就去购买它
广东深圳专业医用器材开发工业产品设计机械产品设计研发问题研究 共同基金为个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专业人士代其理财的机会。
它帮助个人投资者多元化其所持有的资产,并雇佣专家来从事那些复杂的投资活动。
理论上,投资者应当将资产投到许多不同的市场中以分散风险。
但事实上,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分散投资的成本过高,只有
广东深圳专业医用设备器械工业产品设计中原地区产品设计发展策略研究大的资产管理公司才能提供必要的基础设施和专业知识从事上述活动。
在金融市场多年的工作经验使我认识到,一个市场对于投资者而言,最重要的只有三件事:第一,任何市场或金融产品都必须保护投资者的产权并为其创造价值;第二,交易成本要低,要方便客户;第三,信息高度透明,让投资者理解他们购买的是什么东西。
第一条原则显而易见。
人们在金融市场投资或买卖金融产品的目的就是为了赚钱,因此,最基本的要求便是金融市场或者产品要保护投资者的价值。
这并不是说投资者无须承担市场风险,毕竟所有的金融产品价格都会有涨有跌。
关于第二条原则,投资共同基金存在以下三种成本。
第一是申购成本。
当你购买共同基金时
广东深圳专业 工业产品设计家用医疗器械促销模式研究,一般会被收取占总投资额2%-3.5%的费用。
第二是每年的管理费,一般为总资产额的0.5%-1.5%
广东深圳专业医用设备外形工业产品设计工业设计的国家风格不等。
管理费用包括托管费和各种行政开支,例如关于基金收益情况定期报告的费用。
第三是买卖差价,即买入和卖出共同基金时的价格差异。
根据基金所持有股票的市场价格,基金经理会提供每份基金的净值,并以此来确定你的买入价和卖出价。
关于第三条原则,许多人天真地认为,只要购买了基金,自己的风险便会自动降低,因为基金都是由专业人士管理的。
但生活不会如此简单。
第一,没有人能保证专业的基金经理一定比业余的散户表现更为出色。
第二,即便基金经理会有更好的表现,但扣除所有成本之后,他们不一定会带给你更高的利润。
第三,基金经理不一定能跑赢大市。
第四,即使一只基金过去表现优异,也不能保证其未来基业长青。
因此,共同基金的价格如同个股,一样会有涨有跌。
我不是否定共同基金。
共同基金对于不同类型的投资者来说是很好的投资产品,但它可能不适合特定的投资者。
对于没有时间密切关注市场的散户来说,如果他想投资于某一个特定的行业(而非某一只特定的股票)时,共同基金便是一个相当方便的投资渠道。
如果你认真阅读共同基金的报告,你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你的共同基金为什么表现出色或者逊色。
这对于将来你自己投资会大有裨益。
你应该将投资的共同基金表现和市场的基准指数进行比较。
如果你的基金表现没有胜过基准指数,那么显然你的基金经理没有跑赢大市。
共同基金的另一个投资要点是最好中期或者长期持有它们,而不是为了短期投机的目的,因为买卖基金的成本较高。
可以简单估算一下,在投资共同基金的第一年,你需要支付大约4%的费用(申购费用2.5%加上年费1.5%),这意味着共同基金必须保证至少4%的回报来使你收支平衡,而这还是在没有考虑买卖价差的情况下。
同样,知道你的基金经理是谁也很重要――他或她过去的操盘业绩如
广东深圳专业三维步态与运动分析系统产品设计公司浅谈过程设备设计中相关设广东深圳专业医用产品设备工业产品设计橇装化设备设计与施工应用计的应用何?投资方式是什么?有些基金经理的确非常出色,富有经验和战略眼光。
另外一些则不然,喜欢不断变换头寸。
然而,他们交易次数越多,交易成本也就越高。
别忘了,他们是在用你的钱进行交易,成本最终要由你来负担。
过去,各个国家的法规都不允许基金经理从事杠杆交易,这使得基金经理无法对冲风险。
如今,这些规定被逐渐放松,共同基金经理的行为同对冲基金经理的行为也日益类似。
但共同基金经理使用杠杆的限度仍然为法律监管。
监管的原因是,虽然杠杆率越高,资产收益率越高,但相应的风险也会越大。
共同基金和对冲基金的差别就是对冲基金可以极高的杠杆率来追求超额的高回报率,但风险也加大了。
有些基金被称为免佣基金(No-load fund),因为他们的申购费用被大幅度降低。
近几年,交易所买卖基金(简称ETF,Exchange Traded Fund)也日趋流行,因为它们跟踪市场指数,并且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买卖。
这样一来,购买交易所买卖
广东深圳专业医疗设备器械外观工业产品设计浅谈产品设计中的安全性基金的成本同购买普通股票的成本几乎没有区别。
但是由于管理费用的缘故,这些基金的分红率可能较低。
ETF的优势在于它的交易费用较低,且比传统共同基金有更好的透明度。
然而,国内现在还没有很多ETF。
在亚洲,最成功的ETF之一就是跟踪香港恒生指数的盈富基金。
简而言之,不要认为共同基金风险一定就比单只股票风险低。
明智的投资者应该购买适合自己投资战略的金融产品,而不要仅仅认为某一项产品风险低就去购买它。
作者为《财经》特约经济学家,香港证监会前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