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TIME
广东深圳专业欧格斯制氧机产品设计公司沪港医疗:“国际医疗旅游”呼之欲出
-沪港医疗:“国际医疗旅游”呼之欲出
2019/03/05
沪港两地有不少共同点: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皆缘起于100多年前;在严格的管制之下,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公立医院;医疗保险的含金量都比较高,政府财政补贴可谓苦不堪言。
近年香港私立医院有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上海的私立医院也存在发展良机。

  沪港大牌医院都有不错的医疗技术,但在专业的“医疗旅游”市场同样少有作为。
考虑到医疗旅游是现代服务业分支,上海政府有意推动,加之医疗价格相对低廉,吸引内地富有阶层应不算难事;香港如果“内地孕妇赴港产子”事宜处理失当,则可能会把一手王牌打飞。

  策划/主持:《沪港经济》执行总编 唐晔
  嘉宾
  李杨,学者,上海资深财经评论员,供职于中欧工商学院。
以下简称(L)
  卫裕峰:教育家,香港理财专家,上海中原理财儿童财商教育部总监,以下简称(W)
  
  上海:优质资源高度集中
  
  上海的公共卫生专业服务源于旧时租界,并建设性地推广到整个城市。
虽经百年变迁,至今仍是内地最有公信力的医疗服务中心城市,本地市民享受着丰厚的医保服务,三甲医院扎堆布局,有着长年积累的良好口碑。
虽然高端医疗服务市场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上海还是同时具备了“对内开放”和“医疗旅游”的技术实力。

  
  专业服务源于租界
  上海的现代公共卫生服务源于何时?
  L:上海的公共卫生体系缘于租界与教会的努力,继而通过租界与华界的冲突与认同,示范效果得以传播,最终推动上海成为国内医疗服务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

  早在1870年代,上海已经开设了仁济、同仁、公济等10多家医院。
19世纪束,上海人口已近百万,公共卫生成为事关城市形象、城市安全的重大问题。
与此相对应,1898年,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卫生处。
这是上海最早成立的独立的公共卫生管理机构。

  在精细的管理下,租界成了上海城市卫生的窗口。
以防疫为例,1910年10月,租界靠近闸北的边界出现一例鼠疫患者,经过及时的防御,租界区几乎没有再发现有传染病的老鼠。

  华界的卫生行政管理有何特点?
  L:华界的医疗服,务体制建设,包含了“见贤思齐”与“知耻后勇”两个激励因素。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卫生局,标志着华界卫生行政广东深圳专业D型超声诊断仪产品设计公司违法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广告曝光的独立。
到1934年,已经有54所学校建起了医疗站,200名学生以上的学校都设有医疗室,服务免费。
在贫民窟,接种免疫是强制性的,护士有警察陪同。
这一系列措施,使得上海很少遭受到当时频发的流行病的伤害。

  1910年鼠疫流行,租界为检查防疫情况,与华界居民发生激烈冲突。
之后的谈判既维护了华界民众的利益,也推动了华界传染病医院的筹办。
次年双方再度碰撞,最终合作追查疫情取得成功。
建设性的冲突,提高了华界人民的防疫意识和医疗服务水平。

  
  “举国体制”下三甲医院扎堆
  1949年之后,上海的医疗服务水准处于怎样的水平?
  L:1949年后,上海并未丧失公共卫生领域的领先地位。
发展至今,上海拥有近3000家医疗卫生机构,其中包括300多家医院;医生超过5万人,卫生机构广东深圳专业医用器械设备外观工业产品设计深圳城建改制风波床位数约10万张。

  “举国体制”在医疗领域的体现之一,就是在上海集中了一批高、精、尖的三甲医院。
全上海共有三甲医院38所,相比其他大城市,数量不算特别多,但是,上海有一批享誉全国的著名医院,如中山、仁济、华广东深圳专业医疗器械造型工业产品设计浅析剪力墙结构设计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山、瑞金、国际妇婴、第一妇幼等,品牌效应非寻常可比。

  为了均衡分布高等级综合医院,上海市发布了“5+3重点实事工程”,计划在宝山、闵行、南汇、浦东、嘉定等区域新建五家三甲医院,让主要人口聚集区的居民都能享受便利的医疗服务。

  优质医疗资源在哪里更容易获得,市区还是郊区?
  L:虽然郊区有新建项目,但优质医疗服务资源仍然扎堆在中心城区。
优质资源扎堆有利于“增强上海医疗卫生领域对长三角和全国的辐射能力”,当局整合、布局的手笔不可谓不大。

  优质资源集中到哪里,哪里就是病患眼中的圣地。
一大批三甲医院集中在上海,本地病患往返医院只需要坐地铁公交,明显降低了各种成本。
以搬迁到闵行区顾戴路的上海市儿科医院为例,由于吸引了周边省份乃至全国的疑难患病儿童及家长,导致临近社区涌入了大量病患家庭。

  
  私立医院补充“应保尽保”
  列普通上每市民来说,医保的覆盖面和有效性如何?
  L:医保是社保的核心。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的医保覆盖面广,含金量颇高。

  “保基本、全覆盖、多层次”的上海医保改革,先后把城镇从业人员、近200万沪郊农民、330万外来务工者纳入其中。
2004年上海实施了医保综合减负,对城镇参保职工年自负医疗费超过个人年收入一定比例部分减负9%,每年有4万多人享受到这项政策,减负金额逾2亿元。
2005年起,4,5万名退职回乡老职工的住院医疗也纳入了城保。
“市民社区医疗互助帮困计划”覆盖了支内、支边、支疆等退休回沪定居人员及其原外省市籍配偶。
2006年起,“应保尽保”的目标转向高龄老人、少儿学生、重残人员、老年遗属等“边缘群体”。

  2008年1月,上海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正式实施,覆盖1350万户籍市民和300多万外来从业人员的医保制度体系形成。
随着历史沉疴被一一化解,医保制度体系成为上海市民的后盾。
原本每年报销数千元医药费也困难的市民,一旦享有医保就可以直接去做十几万元的心脏手术,其绝大部分费用由医保按规定支付,手术患者一般只需支付一到两成的费用。

  由于计生政策执行到位,上海的老龄化趋势十分严重,导致医保和财政的压力非常大。
上海社保基金已经严重“穿底”,仅2008年上海市级财政收入便为上海社保基金托底170-180亿元,这个窟窿今后20年都不会缩小。
上海医保刷卡系统的设计量为每天80万笔左右,高峰时段可达100万笔左右。
但使用量依然超出预期,2011年3月下旬,连续几天交易量都达到了140万笔――大量的中老年病患都把医保系统“刷爆了”。

  对于富有阶层,其特定的医序需求怎样得到满足?
  L:上海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标志之一,是医疗服务的多元化、国际化。

  三甲医院始终是社会各阶层的首选。
2005年底,上海建成227所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都被纳入了医保。
但是病患的消费习惯并未改变,医保费仍然主要流向三甲医院。
上海的医保费用(额度)配置,也还是朝着三级医院倾斜,政府仍然力保大医院。

  对于富裕阶层而言,经验丰富的公立医院医师和诊疗设备可以提供医疗保健基础服务,而服务便捷的私立医院则提供了有效的增值服务。
说白了,过度检查如果成本不高,没什么副作用,还是能够为病患接受的。
这些方面,内地人士比港台人士不怎么讲究。

  上海有数量庞大的高收入阶层,高档医疗服务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其市场容量推算在百亿元以上,而实际发生不 过10多亿元。
而面向欧美日韩籍人士和港台人士的,更有着不太一样的要求。
以和睦家等外资医院为例,此类私立医院并非常规民营医院,一般提供有境外专业背景的医师,其语言能力和医疗技术同样重要,收费也明显高于公立医院。
一般门诊挂号费500到1000多元,明显高于公立医院的特需门诊,剖腹产更要上万美元。
很多专科小诊所在上海的特定人群中也颇有市场,收费虽高,口碑不错。
此类诊所通常在别墅区、高档写字楼内运营。

  
  医疗服务面向“两外”
  在“对外开放”方面,上海的医疗服务机构有何举措?
  L:“病人无国界”。
医疗服务的国际化趋势不可阻挡。
由于内地医疗服务被严格管制,造成了当前优质医疗服务定价过低,很自然地吸引到两外(外地、境外)病患。
比如说,质子刀治疗肿瘤的一个疗程,在美国需要15万美元,还要排队四个月;在上海做的话,也就约15万元人民币,而且无需等候。
那些参加医疗旅游的顾客。
过去其亚洲区的目的地通常是泰国、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今后也可能包括上海。

  虽然严格意义上的医疗国际旅游在上海还没有出现,但已经有一些医院主动从事此类服务,发掘这一潜在市场。
官方把医疗旅游当作现代服务业的增长点来对待,这推动了跨部门、跨地区的“上海市医疗旅游平台”的诞生。
有望率先启动的有心脏搭桥、质子刀治疗、伽玛刀治疗、骨科、牙科、整形和中医等。
此类床位都属于各医院的特需病房,不会超过总床位的10%。

  除了医疗旅游,上海有哪些医疗服务适合于“对内广东深圳专业生化分析仪产品设计公司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群建设开放”?
  L:相比于专业的医疗旅游,即使在技术含量不太高的生儿育女的医疗服务市场,竞争也已悄然展开。

  2010年以来,香港放风对内地孕产妇赴港产子“不堪重负”,随后的限制措施反映了当局辗转于各种价值观与经济利益的纠结,心态。
事实上,当今非独生子女的内地女性,绝非只有赴港生产一个选择一在上海的公立医院一样可以生产,还省去了赴港签证的麻烦。
当然,套餐收费也多在3万元以上,逼近香港公立医院的价码。
今后香港的实质性限制,将加剧上海各大妇幼医院的繁忙与拥挤。

  
  香港:免费医疗的过去与未来
  
  请问,香港的医疗福利事业,发轫于何时?
  W:从香港开埠至1960年代,香港医疗福利事业主要由华人社团和教会兴办,港英政府基本上不参与。
华人社会开办救济性质的医疗福利事业,是基于社会功德。
而慈善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华人社会对于医院和西方医学的认可与理解。
在很长的时间内,华人视慈善性质的医院为一种提供贫困救济、免费殓葬和收容难民的慈善组织,而不是治病救人的医疗机构。
正是通过这种形式,使更多华人开始认识、理解与接受西式医疗空间。

  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香港民间兴办的社会福利机构,主要靠向社会募捐、埠内外捐赠以及教会产业收益为主要的经费来源。
直至1970年代,这一情况才发生变化。
经历1969年的香港暴动,港英政府开始关注民生,试图解决因人口激增与贫富悬殊产生的社会矛盾,其中一项措施,就是仿效英国本土的做法,把慈善医院都纳入政府的公共医疗体系,不容有市民因缺乏金钱而无法获得适当的医疗服务。

  据悉香港医疗系统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港人只要支付很少的钱就能得到超值的医疗服务。
你能说说具体情况吗?
  W:1990年,港府成立医院管理局,接管了香港所有公立医院和医疗机构,统一和强化整个公立医院体系的管理,使资源灵活调配,运作更具成效。
《医院管理局条例》规定,医管局不得被视为政府的雇员或代理人,亦不得被视为享有政府的地位、豁免权或特权。
所以,香港医管局其实是一个为香港市民服务的综合机构。

  以2003年公立医院调整收费和引入新收费项目为例,当病人首日入院时,一般需进行较多的诊断程序,但只收取50元入院费。
如果病人经由急症室入院,入院费将豁免,往后每天住院费为100元。
领取综援人士可以继续豁免公营医疗服务的收费。
此外,为保障没有领取综援的三类人士――低收入人士、长期病患者及贫困年长病人,政府制订措施加强现行的医疗费用减免机制,以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

  香港公立医院及卫生署的门诊部提供门诊服务,处理一般的疾病,如伤风咳嗽以及常见的慢性病,收费低廉。
但由于供不应求,一般有支付能力的市民,都会到私家诊所看病,每次看病基本消费在200元左右。
香港90%的门诊服务由私家诊所提供,私家门诊的服务多元化,在医生分科方面,没有公立的那么界限分明。

  在香港,免费医疗与收费医疗体制之间的最大区别是什么呢?
  W:最大区别在于诊断病患的方式之上。
由于香港公立医疗几近免费,香港医生一般提倡使用化繁为简的诊断及治疗方式,加上十分公平透明的医疗服务监督机制及严谨的医疗事故赔偿标准,医生都倾向使用对病患损害最少,相对最自然的方式去治疗。
当然,香港的廉洁风气及廉政监管,对病患能享受最佳医疗保障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知道,内地医院在诊断普通伤风感冒时,医药费有时竟会开上万元;孕妇剖腹产比率极高;但逢开刀医护必收红包等等。
这些现象,都让初次接触内地医院的港人感到难以置信。
在港人的逻辑中,只有患重病的人才需要验血、拍片、做B超、吊水;公立医院除非诊断出自然生产会对孕妇或胎儿产生危险,不然孕妇没有选择剖腹产的权利;由于误诊的代价太高,医生对诊断结果都会反复推敲,对作出开刀等关键疗法的决定慎之又慎。

  因此,一般在内地工作的港人,遇有重要医疗决定,会选择返港寻求第二医疗意见。
从这个对比可以看到,唯有免费医疗体制加上严谨的监管,才能让民众真正享受到令人感到安全的医疗服务,才能真正建立起医患互信的关系。

  你认为香港的医疗福利是否可持续发展?
  W:站在服务市民的层面上,香港医疗制度已相当成熟;然而站在财务角度上,香港医疗体制正面对不少挑战,例如政府在卫生方面的经常开支,已占去经常公共开支总额的15%以上,医管局近年出现庞大赤字。

  港府提供的廉价医疗服务,让市民越来越依赖政府资助,不但一般市民使用政府的医疗服务,即使是有支付能力的市民,也不愿放弃这项社会福利――经常出现滥用医疗服务的情况。
最明显的例子是滥用急症室服务――政府门诊开支只占医疗开支的15%,药费更只占7%。
以一个人住公立医院的病人计算,每天只需支付100元,但政府则要补贴3000元,病人负担与政府负担的比例大约是1:30。

  这种医疗制度,在经济高增长的年代,没有改革的迫切性。
但经济不可能永远维持高增长,加上受人口老龄化和医学科技的发展,以及市民对医护服务的期望日渐增高的影响,香港公立医护服务的经常开支占经常公共开支总额的 比例将逐年上升,最终可能令政府无法负荷。
因此,港府近年试图研讨医疗改革及融资,希望透过提高医疗收费,把病患从极度依赖公立资源转向鼓励运用私营医疗资源,并大力发展“医疗旅广东深圳专业医疗设备工业产品设计钢筋混凝土水池结构设计游”,及引入颐康保障户口计划等改革措施,解决未来的难题。

  什么是颐康保障户口计划?
  W:关于颐康保障户口计划,曾引起极大的争议。
2008年3月,香港政府出台了六套医疗融资方案征求意见。
但是,金融海啸后,这些方案的强制医保部分变得十分敏感,引发十分激烈的讨论。
2011年,港府公布医疗改革第二阶段公众咨询报告,各界普遍支持政府继续强化公营医疗系统,并引入“自愿医保计划”(而不是强制医保),进行私人医疗保险和私营医疗服务改革。
为了吸引市民投保,政府提出年轻人投保有优惠、投保者可终身受益、预留500亿港元预算作为赔付“保底”等建议。

  香港的私家医院,发展有何难处?
  W:香港一共有公立医院41间,私营医院12间,护养院20间,留产院9间。
公立医院所提供的服务占94%,私营医院不到6%。
由于大部分病患选择公立医院,让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在医疗经验方面,差距甚为明显。
私立医院仅靠更舒适的环境,无法有效吸引病患付费使用――毕竟住院是为了治病,病患当然希望到医疗经验更丰富、治愈率更高的医院。

  还有,香港有一项很特别的法规:禁止医生打广告。
这是希望医生不要把宣传成本转嫁到诊费上,集中精力以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吸引患者,而市民也能更客观地依靠医疗服务的水平去选择医生。
但是,这项规定却严重限制了私营医疗机构的商业化发展。
1990年代后期,私家医院便开始埋怨生计被公立医院“赶尽杀绝”。
然而,近年却因为一个特殊情况,让私家医院业务突飞猛进一大量内地孕妇到港产子,让香港私家医院“起死回生”。

  香港的医疗市场有没有针对富豪就医的策略呢?
  W:其实,港府希望发展香港的医疗旅游。
不过,香港虽拥有世界顶尖医疗技术,在癌症和糖尿病治疗方面更是世界知名,旅游业也十分成熟,可惜偏偏在医疗旅游发展上,远远落后于邻近地区。
医疗旅广东深圳专业医用产品开发工业产品设计工业设计开启“河北创造”新征程游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亚洲地区的发展已有一段日子,成为新兴热门行业,每年为国家带来数十亿元收入。

  然而,香港要发展医疗旅游,除了配套设施要改善,更重要的是改变现有公私营医疗机构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商业化的医疗旅游广东深圳专业医用仪器器材工业产品设计论医疗器械档案的收集与管理业务,是公立医院不宜染指的。
因此,必须让更多有支付能力的市民光顾私营医院,让私营医院在医疗水平及服务经验上能大幅提升。
如果连香港的富人也不认同本地私立医院的服务,又如何去开发海外市场,吸引周边地区富人来香港进行医疗旅游?
微信
粤ICP备160012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