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TIME
广东深圳专业放疗设备产品设计公司浅谈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特点及基础结构设计
-浅谈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特点及基础结构设计
2019/03/05
:近年来,随着城市范围的不断扩大,高层建筑密度不断增加。
建筑高度的增加, 风格的多样性, 给高层建筑在设计上、技术上都提出了更多新的问题和要求,本文就高层结构设计的特点、设计原则以及基础的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特点;基础结构设计;
  Abstract: The increase of the height of building, style diversity has put forward more new problems and requirements for high-rise buildings in the design and technology, this paper analyzes several problems existing in design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design principle and basic structure of the high-rise.
  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foundation structur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3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 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建筑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建筑用地也不断紧张,全国各地的高层建筑不断涌现,近年来,我国已建成高层建筑万栋,建筑面积达到2亿多平方米。
建筑高度的不断增加, 风格的变化多样, 给高层建筑的设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越来越成为高层建筑结构工程设计工作的难点与重点,给工程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下面就高层结构设计的特点、设计原则以及基础的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1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
  1.1水平荷载成为决定因素。
首先,数据显示楼房自重和楼面使用荷载在竖向构件中所引起的轴力和广东深圳专业医用器材工业产品设计窑炉系统PLC抗干扰工业设计分析弯矩的数值仅与楼房高度的一次方成正比,而水平荷载对结构产生的倾覆力矩,以及由此在竖向构件中引起的轴力与楼房高度的两次方成正比。
再者,对具有特定高度的楼房来说, 竖向荷载基本上是定值,广东深圳专业医疗器材仪器外观工业产品设计无效医疗而作为水平荷载的风荷载和地震作用, 其数值随结构动力特性的不同而有较大幅度的变化。
因此,水平荷载对高层建筑稳定性的影响作用是很大的
  1.2轴向变形不可忽视。
高层建筑中,竖向载荷很大,能在柱中引起较大的轴向变形,对连续梁弯矩产生影响,造成连续梁中间支座处的负弯矩减小,跨中正弯矩和端支座负弯矩值增大;此外还会对预测构件的下料长度产生影响,要求根据轴向变形计算值,对下料长度进行调整;另外对构件剪力和侧移产生影响,与考虑构件竖向变形比较,会得出偏于不安全的结果。

  1.3侧移成为控制指标。
与低层或多层建筑不同,结构侧移已成为高层结构设计中的关键因素。
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水平荷载下结构的侧向变形迅速增大,与建筑高度H的4次方成正比(△=qH4/8EI)。
另外,高层建筑随着高度的增加、轻质高强材料的应用、新的建筑形式和结构体系的出现、侧向位移的迅速增大,在设计中不仅要求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还要求具有足够的抗推刚度,使结构在水平荷载下产生的侧移被控制在某一限度之内,否则会产生以下情况:
   1.因侧移产生较大的附加内力,尤其是竖向构件,当侧向位移增大时,偏心加剧,当产生的附加内力值超过一定数值时,将会导致房屋侧塌。

   2.使居住人员感到不适或惊慌。

   3.使填充墙或建筑装饰开裂或损坏,使机电设备管道损坏,使电梯轨道变型造成不能正常运行。

   4.使主体结构构件出现大裂缝,甚至损坏。

  1.4结构延性是重要设计指标。
相对于较低楼房而言, 高层建筑结构更柔一些, 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更大一些。
为了使结构在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后仍具有较强的变形能力, 避免倒塌,特别需要在构造上采取恰当的措施,来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延性。

  1.5抗震设计要求更高。
有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除要考虑正常使用时广东深圳专业医用设备外形工业产品设计转型期中国企业的工业设计意义浅析的竖向荷载、风荷载外,还必须使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做到小震不坏广东深圳专业动态平板多功能诊断系统产品设计公司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探讨、大震不倒。

  2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基本原则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注重概念设计,重视结构选型与平、立面布置的规则性,择优选用抗震和抗风好且经济的结构体系,加强构造措施。
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应与建筑、设备和施工密切配合,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
在抗震设计中,应保证结构的整体性能,使整个结构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刚度和延性。
结构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
   ( l )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刚度和变形能力。

   ( 2 )应避免因局部破坏而导致整个结构破坏。

   ( 3 )对可能的薄弱部位要采取加强措施。

   ( 4 )结构选型与布置合理,避免局部突变和扭转效应而形成薄弱部位。

   ( 5 )宜具有多道抗震防线。

  3 高层建筑结构的基础设计基本要求
   基础是房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屋所受的各种荷载都要经过基础传至地基。
由于高层建筑层数多、上部结构荷载很大,导致使其基础具有埋置深度大,材料用量多,施工周期长,工程造价高等特点。
为此,高层建筑基础设计时应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 高层建筑的基础设计,应综合考虑建筑场地的地质状况、上部结构的类型、施工条件、使用要求,确保建筑物不致发生过量沉降戒倾斜,满足建筑物正常使用要求。
还应注意与相邻建筑的相互影响,了解邻近地下构筑物及各项地下设施的位置和标高,确保施工安全。

   (2)基础设计应根据上部结构和地质状况进行,宜考虑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相互作用的影响。
需要降低地下水位的,应在施工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因基坑降水而影响邻近建筑物、构筑物、地下设施等正常使用和安全。
同时还应注意降水的时间要求,以免停止降水后,水位过早上升,使建筑物发生上浮等问题。

   (3)高层建筑应采用整体性好、能满足地基的承载力和建筑物容许变形要求并能调节不均匀沉降的基础形式。
宜采用筏形基础,必要时可采用箱形基础。
当地质条件好、荷载较小,且能满足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要求时,也可采用交叉梁基础或其他基础形式;当地基承载力或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可采用桩基或复合地基。

   (4)高宽比大于4的高层建筑,基础底面不宜出现零应力区;高宽比不大于4的高层建筑,基础底面与地基之间零应力区面积不应超过基础底面面积的15%。
计算时,质量偏心较大的裙楼与主楼可分开考虑。

   (5)在地震区,高层建筑宜避开对抗震不利的地段;当条件不允许避开不利地段时,应采取可靠措施,使建筑物在地震地不致由于地基失稳而破坏,或者产生过量下沉或倾斜。

   4 基础的埋深问题
   高层建筑的基础应该要有一定的埋深,埋置深度可以从室外地坪一直算到基础底面,对于独立的高层建筑而言,基础埋深比较容易确定,但当今多数高层建筑与地下车库都是相互连接的,当地下车库基础采用筏板基础或设有防水底板的独立基础(防水底板不宜太薄)时,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可从室外地坪算起,此时高层建筑地下室顶板及地下车库顶板应按嵌固层要求设计,地下车库应有足够的侧向刚度作为高层建筑的侧限。
假如不满足以上条件的时候,高层建筑的基础埋深应该要从地下车库地面算起。
高层建筑通常设地下室来满足埋深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
  1.提高地基承载力。
当高层建筑采用天然地基时,地基承载力可进行修正。
随着基础埋深的增加,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随之增大,从而可满足高层建筑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

   2.有利于高层建筑上部结构的整体稳定。
高层建筑地下室外墙一般采用钢筋硷墙,地下室顶板厚不宜小于160mm,地下室具有较大的层间刚度,同时地下室外墙周边土也提供了很大的侧向刚度和约束。
因此设地下室有利于上部结构的整体稳定,有利于协调结构整体变形,调整地基不均与沉降。

   此外在确定埋置深度时,应考虑建筑物的高度、体型、地基土质、抗震设防烈度等因素。
埋置深度可从室外地坪算至基础底面,并宜符合下列要求:
  1天然地基或复合地基,可取房屋高度的1/1广东深圳专业医疗器材设备外观工业产品设计特色医疗5;
  2桩基础,可取房屋高度的1/18(桩长不计在内)。

   当建筑物采用岩石地基或采取有效措施时,在满足地基承载力、稳定性要求及本规程第12.1广东深圳专业医用产品仪器外观工业产品设计研发动态.6条规定的前提下,基础埋深可不受本条第1、2两款的限制。
当地基可能产生滑移时,应采取有效的抗滑移措施。

  5 总结
   近些年来,我国的高层建筑发展十分迅速,建筑造型新颖独特,建筑物的高度与规模不断增加。
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地基是大楼的基础,设计者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结构方案选择。
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采取适当的措施解决实际问题。
才能广东深圳专业上肢协调功能训练器产品设计公司协同办公助力传统医疗器械制造行业不断地完善和发展高层建筑。

  
  
  
  参考文献
  [1] 张吉人.建筑结构设计施工质量控制[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9.[2] 于险峰.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特点及其体系[J].建筑技术,2009(24)
  [3] 梅洪元,付本臣.中国高层建筑创作理论发展研究[R].高层建筑与智
  能建筑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
  [4] 赵西安.现代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微信
粤ICP备160012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