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TIME
广东深圳专业成对脉冲磁场刺激仪产品设计公司论工业设计中设计批评体系构建
-论工业设计中设计批评体系构建
2019/02/16
以分析设计造物的逻辑活动论述设计批评体系的涵义,并通过研究设计评价的主、客体因差异,结合系统论思想,提出工业设计中的设计批评应该是一种多层次、多维度的体系构建。

  关键词:工业设计;批评;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6-0056-02
  设计批评是艺术设计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围绕设计活动而展开的评价手段,是一种与设计密不可分的理论化的实践。
工业设计是艺术设计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作为一种人类活动,它包含了色彩、造型、结构、材料和技术等多方面设计审美因素。
在工业设计这一领域中构建设计批评体系,必须围绕工业设计这一整个设计体系来考虑。
同时,根据现阶段我国设计批评的发展现状,对工业设计中的设计批评体系进行多方位、多维度的构建,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工业设计批评体系的涵义
  从字面上理解,艺术设计批评中的“批评”所对应的英文critique,牛津高阶词典将其释意为“critical analysis”,即批评性的分析与评论。
所以,设计批评不是无理的指责,不是无据的谩骂,而是一种有对象的理性的评论--因此,设计批评又可被称为设计评论。
根据V.C.奥尔德里奇把批评的逻辑方式归纳为:描述、解释和评价三个层次。
这是一种由浅入深的纵向评价逻辑,而评价则是最高级的设计批评方式。
无论在哪种评价逻辑层,设计批评都是以价值观念为基础,选择合适的批评方法和模式对批评对象所赖以生存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及其设计实践、以及设计与设计师的相关制度体系,运用相关理论做出评价和判断。

  同样的,工业设计也是一种需要迎合价值观的设计类别。
它迎合的对象是消费者,并需要符合市场价值;在设计出品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从产品中反映出设计者的素质、设计创作过程、设计欣赏以及设计市场等现象与问题,甚至能反映出当时社会流行的设计思潮和审美观念。
如二十世纪60年代广泛兴起的POP艺术运动,它就反映了战后青年一代力求表现自我,标新立异的心理,反映出当时的一种社会与文化价值观。

  由历史的角度出发,可以说有设计就有设计批评;就单个设计活动来说(从创意到生产到消费的整个活动中),也始终存在着设计批评。
由此可见,在工业设计中构建的设计批
  评体系必然是多层次、多维度的。
因此,在工业设计范畴内构建设计批评体系,可以实现多层次价值观的统一;同时,对设计范畴的其它类别建立设计批评体系也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2 工业设计中设计批评体系的主体和客体
  设计作为一种主体能动的创造性活动,它与设计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分不开的。
而以设计为中心内容的工业设计批评体系同样也离不开设计批评的主体和客体,工业设计批评的主体和客体是构建工业设计批评体系的现实基础。
主体和客体本身是一对哲学范畴:“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

  2.1 设计批评的主体
  笔者将设计批评的主体划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

  直接主体,产生于造物过程中――造物之人和对物的使用之人,衍生到现代社会的设计概念中,就演变为产品生产者和使用者(或是消费者)。
这两者也是直接与“物”接触的人。
第一,设计是一种人化物的实践过程,人在造物过程中形成对美的广泛思考,无论是朴拙的还是现代的,这种广泛的审美思考都在随着人造物能力的进化而进化。
人在创造美的同时提升对美的认识,设计者往往首先自身是一个批评者,他们在创作中评定并改良美,并将这种审美素质体现在其设计中。
第二,使用者在设计批评中的主体性表现在:只有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相契合的产品才可能为使用者(或是消费者)所接受。

  间接接触产品的批评主体,称为间接主体。
比如专业研究员、市场评论家,或专业评论家。
他们不一定直接接触产品或生产过程,却能从各种渠道(例如书籍、新闻、网络等)了解到产品特性,并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对产品进行推敲、分析和评价。

  设计批评的主体所产生的批评内容可以清晰地显示评论家们对于设计的认识,因此缺乏准备的批评是不负责任和浮浅的,不能引起他人的注意或共鸣;缺乏方法的批评注定是事倍功半的,也无法真正触及批评目的。
这些对批评主体而言都是一种挑战。

  2.2 设计批评的客体
  “人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把自己的目的、计划、愿望变为同主体相对立的客观实在即客体”,设计批评的客体无疑就是设计物。
设计体现的是一种“物-人-环境”的关系,人的欲望、需求和想象都是以设计的形式体现在有形或无形的设计品中。
设计物的背后,凝聚着设计者对自身、社会、设计理念和自然环境的思考。
设计批评的客体是组成设计批评里“物”的基础。

  设计批评的主体、客体和设计批评理论间的关系非常紧密。
批评主体的提升能使批评信息反馈增强,作用于批评客体之后,能促进批评客体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促进了设计批评理论的进步和完善。

  3 工业设计中设计批评体系的构建
  现代工业设计务求达到“物-人-环境”的和谐化,“强调设计要合情、合理、和谐”。
工业设计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人为事物”,根据柳冠中先生的“设计事理学”思想,在这种“人”与“物”之间,还存在着一种“事”。
设计之“'物'泛指材料、设备、工具,包括物理学、地理学、生物学等;'事'则是上述'物'与'人'的中介关系”,人与物之间所存在的“事”是塑造、限定、制约“物”的外部因素的总和。
因此,关于“人为事物”的设计过程不仅仅是为“物”设计,更应该结合“事”的因素,从而为“人”所设计,真正使工业设计构成“人为事物的科学”。
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物”的过程中,首先要研究不同的人(或同一人)在不同的时间、环境、使用方式等因素下的需求,从人的使用状态和过程分析中明确设计目的,然后选择造“物”的原理、材料、工艺、设备、形态、色彩等内部因素,由此作为一套系统的设计事理学方法论。
既然设计批评是伴随设计而产生,那么现代设计批评也同样应该用系统的方式看问题,从而构建现代设计批评框架体系。

  设计批评的主体、客体及其方法这三部分内容是构建整个设计批评评价体系内容的基础。
由此形成了一个由点及面,由面及体的评价体系。
笔者所欲建立的设计批评框架体系是一种系统评价方法论,也是一种思想体系,其实质是“以一种系统的观点将众多的评价方法以某种形式组织起来,便于理解和选择具体的评价方法”。
如前所述,设计批评体系的构建是多层次、多维度的,由于批评体系所围绕的中心点不同,由此点其发散出来的批评体系也就自然不一样。

  3.1 以批评主体为依据的设计批评体系构建
  从工业设计范畴的批评主体来看,制造和设计者自身的知识结构必须涵盖多方面内容,才可能对设计作品做出除“描述”、“解释”层面之外的设计“评价”。
比如美学、设计艺术学、人机工程学、材料力学,甚至要涉及解释学(Hermeneuties)的视野--这一学说始于1657年汤恩豪塞尔,是一种解释文献的技艺学,分为客观的语言学解释和主观的心理学解释,也可分为基本理解和高级理解,所谓高级理解就是精神生命的整体参与。

  其次,由系统论的方法来看,我们可以将“设计批评评价体系”作为一个“目标系统”来具体分析设计评价的目标、限制性和可能性的要素关系。
大致思路是,首先确定该体系的“外部因素”,即确定评价的主体是谁?其愿望、需求和价值观是什么;其次是确定评价客体是什么?不同设计物有什么特征;以及在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制度环境下对客体进行评价等。
这些限定与分析“外部因素”的过程就是逐渐明确层次化系统目标的过程。
而后,选择相应的各方面的制度手段进行对评价标准、程序、组织、方法等内部因素的构建。
最后利用该制度体系对设计活动和结果进行全面评价。

  运用上段设计批评框架体系的构建方法,结合上文中整个框架体系的内容,我们可以形成一个整体以批评主体为依据的设计批评体系轮廓(图1)。

  3.2 以批评客体为依据的设计批评体系构建
  从批评客体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批评体系构建,就应该以批评对象作为出发点。
工业设计中的设计批评是以“人为事物”作为出发点,并贯穿在“物”的转化过程中,是形成“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相互转化的系统方法评价,也是创造、形成“物-人-环境”之间的一种合理、和谐的生活方式的再思考。

  工业设计中“物”的形式存在包含了设计、生产、制造、销售这四个客观过程,因此笔者将此过程定为以批评客体为依据的设计批评体系的构建基点,并以此形成该体系构建的基础。
说明了设计批评体系一直都是作用于整个--从设计到生产到制造再到销售,并最终从使用者(或消费者)的评价中反馈到设计进行再设计--闭合式的框架空间,从而推动着设计实践和设计理论的共同发展。

  在整个反馈过程中,工业设计批评中的信息反馈并不总是一次性完成的,在产品的设计、生产、制造、销售过程中,实现着“产品、商品、用品、废品”相互转化的物化过程,形成一种多层,多次的作用体系,并在此大的体系中实现着设计批评目的的统一。

  4 结论
  设计批评是与设计并存的一门社会科学。
艺术设计是一个科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体,艺术设计批评也必然会受到真实世界多元化、多层次价值轴心的困扰。
因此在研究具体设计现象时,将其归置到科学与人文的现实母体中去考察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必须借助于科学、艺术、哲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成果和研究范式。
设计在我国的发展与受重视程度,相对于国外而言可以说比较滞后。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设计批评与设计实践自身在一定时间内的发展也极为不平衡。
历史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因此批评才有其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余强.设计艺术学概论[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
  [2]�马尔科姆•巴纳德,常宁生.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俞孔坚.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M].北京:北京图书馆,2005.
  [4]�田萌.批评是一种学术立场而非道德骂场[EB/OL].中国美术批评家网,2006.
  [5]�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6]�陈汗青.产品设计[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11:1.
  [7]�唐济川.现代设计艺术思潮[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
  [8]�简召全,冯明,朱崇贤.工业设计方法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3-2.
  [9]�Laura Slack.What Is Product Design Essential Design Handbooks [M].2008,1-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
微信
粤ICP备160012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