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深圳专业医用产品外观工业产品设计内陆地区高职院校工业设计教育模式研究
-内陆地区高职院校工业设计教育模式研究
2019/02/16
有市场就有需求,工业设计职业教育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型产业教育,各大职业院校都相继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然而相应的问题也接踵而来。
如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如何进行产业对接等是困扰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难题。
尤其是在内陆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环境政策等因素,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能及时更新,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存在较大分歧,脱离实际、闭门造车现象严重。
职业教育模式有待进一步改善及提升。
关键词:内陆地区;职业化教学;企业化管理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设计不仅得到社会各界的公认,而且自身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巨大的产业。
今天,工业设计已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体现,慢慢地改变着人们对自身的认识。
随着内陆地区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工业设计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是由于整个社会处在转型期,空气中弥漫着浮躁与急功近利的气息。
工业设计也免不了陷入其中。
工业设计在我国还处在初级阶段,如何面对这么强大的社会背景值得深思。
作为内陆地区的高职院校工业设计教育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如何发展,同样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1.强化工业设计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
由于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工业设计而言,其师资力量极其薄弱,工业设计的教师大多由美术专业和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改行而来。
由于所学专业的限制,他们在教学的立足点上没有明确的方向,将学生过多地引导到纯艺术、纯外观造型的轨道上,影响了对工业设计的正确认知和顺利发展。
最近几年情况有些好转,新的师资大批涌现,师资结构有所调整,专业化程度也相应地得到提高。
但是他们大部分是刚从高校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绝大多数缺少实际的设计经验。
再有,工业设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学科体系,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作为储备,因此我们的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职业技能,又要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更需要具备整合运用各方面资源的能力。
2.加强工业设计教育的企业化管理
在企业,设计师的任务不是做设计,而是帮助企业产生价值。
而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模式是按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来制定的,有些偏向“理论化”,有些偏向“专业化”,难以适应企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
企业在市场经济下快速变化,优胜劣汰,而传统工业设计教育似乎在体制内运行,缺乏竞争意识,导致工业设计教育的学科特点与现有院系制度、教学体系不相容,改革缓慢,以致传统设计教育培养的学生与现在企业的需求形成越来越大的鸿沟。
这是现阶段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
只有通过企业化管理,才能使工业设计教育与社会接轨,学习不再是单一的上课模式,考核的形式也多样化,检测一个学生的标准也更加灵活多变,甚至可以将企业的考核模式搬进学校,形成一种良性竞争,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
因此,工业设计教师的职责和角色也将发生改变,企业化的管理有助于工业设计教育的正向发展。
3.突出理论教育的重要意义
职业教育不等于放弃理论教育,相反应该加强职业技能的理论体系教学。
许多人认为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缺乏对职业技术理论的研究,这就使职业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不平衡现象。
谈到理论教育,不是说要生搬硬套理论,不是要整天大讲特讲,而是要使学生建立理论的头脑,更好地指导实践。
在这里要谈到“技”与“道”的关系问题。
“技”,相当于“术”,也属于“器”,是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实践”或“物质性的劳动”。
“道”,法也,即规律。
这里的“道”,小而言之是理论方法,大而言之,是掌握“技”之后获得的大智慧。
从工业设计角度讲,设计上的“道”,就是在对设计理念的深刻理解后所进行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活动。
设计上的“技”在这里指的是技术和技巧。
一是表达的技术。
二是造型处理的技巧。
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有机联系体。
中国还处于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初级阶段,工业设计更是处于起步阶段。
政策和投资与融资环境不成熟,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产业化程度不高、结构不够合理。
这些都是制约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只有通过不断的教学改革,学习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处于内陆地区的工业设计教育才有可能突破地缘、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迎来真正的属于工业设计职业教育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