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企业在中国寻找的不仅是智慧金矿,也是市场金矿。
而中国所获得的则是技术、经营、管理及人才等的提升。
“跨国公司建立海外研发基地的首选目标是中国”,这并非出自某一企业的偏颇之语,而是最近由美国国家科学学会、国家工程学会和医药研究所综合调查200多家著名跨国企业后得出的结果。
经过10年的发展,中国俨然成为世界的“智囊”。
1997年,中国外资研发机构不足20家。
相比10年后的今天,这一数字已经迅速飙升超过了800家,大型跨国公司几乎都在中国设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
不仅如此,据本月刚刚出炉的商务部跨国公司对华投资趋势调研报告显示,在今后的3年内,八成以上跨国公司将扩大在中国的产业和研发投资,而信息产业研发投资依旧是中坚力量。
10年来,信息产业领域的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机构从规模、数量、研究项目等各方面都在迅速升级:1995 年,贝尔实验室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同年,IBM中国研究中心成立,成为“最早吃螃蟹”的在华独资研究院;1997年起,各大IT和通信类企业开始掀起在华独资
广东深圳专业医疗设备造型工业产品设计医疗联盟建立研发机构的热潮。
以微软公司为例,从1998年微软中国研究开发中心成立,到微软亚洲研究院、微软亚洲工程院、再到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成立,这条升级的轨迹尤为清晰。
跨国公司为何如此青睐中国研发?10年的研发之路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可以说“研发@CN”已经成为全球的支点,这一研发的中国现象正是全球企业研发发展的缩影。
早期的跨国企业中国研发机构仅仅停留在“市场换
广东深圳专业医疗器材产品工业产品设计99深圳反腐台风技术”阶段,多数研发内容是“来料加工”似的“汉化”,属于基础的本地化工作。
而今,这些研发机构更多地从消化吸收发展到了技术创新阶段,涵盖了从市场需求调研到最终新产品发布的全流程,甚至可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可以预见,面向全球市场的在华研发中心将纳入跨国公司全球创新网络之中。
跨国企业在中国寻找的不仅是智慧金矿,也是市场金矿,中国正是全球同时满足这两大条件的国家。
可以说,全球范围内寻求短缺的研发人才是跨国企业的地域虚拟化优势。
研发人才缺口因而成为很多跨国公司面临的问题,与学校、研究机构的合作只能部分解决这一问题,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和保持企业的竞争力。
而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在世界范围内吸引人才则可以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在美国,科技人才中有1/10 是华人,并有近1/8 的科研成果出自华人。
毫无疑问,中国人的智慧是世界一流的。
为什么不到中国本土去挖掘更为丰富的智慧金矿?微软中国研究院表示,中国每年有20万名与软件工程相关的毕业生,这个数量是美国的5倍、印度的2倍。
另一不可忽视的要素则是中国巨大的内需市场。
早在1996 年,英特尔前董事长贝瑞特造访中国后就已经预言,“中国将是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计算机市场”。
而今,预言成为现实。
中国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无线通信市场、互联网市场、PC市场之一,这样的市场对技术的需求可以说就是全球对技术的需求,尤其表现在应用技术上,更是包罗万象。
由此,一个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必须立足在中国。
IBM中国研究院就涵盖从技术研究到服务研究的多种研究方向,近年来还组成了多家行业应用中心,如银行资产创新中心、Hipods高性能计算实验室、中小企业创新中心等。
这些机构专注于行业应用研究,可以说既是技术创新中心又是行业创新中心,其工作重点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成果,也代表了多数跨国企业在中国研发的方向。
未来,跨国企业的中国研发中心又将如何发展?
随着中国企业加快迈入全球的步伐,出现了海外收入已经超过国内收入的华为、收购IBM全球PC业务而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厂商的联想……谁还能把它们传统地看作中国企业呢?世界是平的,以国别为划分方式的跨国企业概念正逐渐淡化,转化为更高层次的“全球整合企业”已经成为目标,而它们设在各国的研发机构也连成全球的研发网络。
对于全球整合企业来说,理应将产品设计和销售放在接近市场的国家,理应将研发及大型工程放在智力密集的国家。
中国恰恰兼具这两大特征。
本次专题特别选取了8家IT企业(当然目前在国内设有研发机构的跨国企业远不止这些,而且相信未来还会更多),我们只希望通过这些不同领域的代表型企业反映他们在信息通信领域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以及与中国实现本土合作的深远意义。
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Google海外最大研发机构
成立时间:2005年7月
研究重点:打造最聪明的中文搜索引擎
人员规模:预计2007年底将达500多人
谷歌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曾经对媒体表示,明年或者后年,谷歌中国研究院将成为除美国总部以外的最大研发机构!
在过去的一年半中,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的人数不断增长,预计到2007年底会成长到500多人。
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刘骏曾经对研究院的目标下过一个简单的定义:打造最聪明的中文搜索引擎。
去年8月份,谷歌中国技术团队基本到位,研究院的四大研究方向也进一步明朗化,分别是搜索引擎底层基础架构优化、中文搜索分布式技术创新、智能化中文搜索和本地化产品的应用创新。
他们已经把2007年定义为谷歌在本地化方面加速跑的一年。
此外,谷歌于6月25日宣布, 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上海)新址也落成了。
上海研究院将成为谷歌中国研发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北京研发中心、台北研究所共同构成谷歌强大的本地创新体系,这是谷歌在中国长期发展、加大投资的重要一步。
除了中国研发中心外,谷歌全球研发中心群也在不断扩充,这些研发中心分布在日本的东京、瑞士的苏黎世、印度的班加罗尔、纽约州的纽约、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莫尼卡、华盛顿州的科克兰德和加利福尼亚州的山景城等全球各个城市。
惠普中国研发中心:PC、笔记本的第二本土
成立时间:2004年7月
研究重点:商用类PC和笔记本电脑
惠普中国研发中心座落在上海市浦东新区,隶属于中国惠普信息产品集团(PSG),是惠普公司在海外成立的第一家基于本地市场独立进行产品开发的研发机构。
惠普中国研发中心立足于中
广东深圳专业医疗器材产品工业产品设计工业设计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探析国市场,将在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应用环境的基础上,提供基于惠普全球质量标准并且充分考虑中国客户特殊应用需求的业界领先产品。
为惠普信息产品在中国市场的拓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惠普中国研发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立足于中国市场,利用惠普全球研发的优势,为惠普在中国市场的开拓提供着有力的支持;并为中国用户提供最适合的产品和用户体验,在充分了解技术、市场趋势的基础上,提供着业界领先的产品规划。
惠普中国研发中心将利用先进的市场分析方法,对市场发展、竞争对手、客户需求等情况进行广泛的分析,建立长远而准确的产品规划,并根据中国用户的文化特点和应用喜好进行产品的精心设计和研发。
同时也将为惠普在中国新兴市场的开拓提供特别订制的产品。
在应用业界最严格的惠普全球测试标准进行严格的性能、可靠性、兼容性、环境等测试以保证所有产品具备惠普全球质量标准的同时,研发中心将特别针对中国用户的应用环境和中国本地的软件应用产品、周边硬件设备进行详细的测试,以保证产品满足中国用户的严格要求。
回顾几年发展,惠普中国研发中心果实累累――2004年8月,惠普中国研发中心推出第一款面向中国用户的产品d212商用台式电脑;2005年6月,惠普中国研发中心推出第一款面向中国用户的笔记本电脑产品nx6130;2005年10月,惠普中国研发中心推出面向行业用户的dc7608和dx7208产品系列……
此外,惠普中国研发中心采用海外人才和本地人才相结合的方式,在产品规划、工业设计、系统整合、电子设计、软件设计等主要岗位上都有经验丰富、具备多年开发背景的海外和本地资深人才。
研发中心将吸引更多的本地优秀人才不断加入,以确保持续提供高质量的产品给中国客户。
华为研究所:投身全球化
拓展时间:1997年前后
研究重点:通信、网络、多媒体
人员规模:几千人
经过10多年的努力拓展,华为已经初步成长为一个全球化公司。
2006年,其65%的销售额都来自海外市场。
目前,华为在美国、印度、瑞典、俄罗斯及中国等地共设立了12个研究所,每个研究所的研究侧重点及方向不同,但都采用国际化的全球同步研发体系,聚集全球的技术、经验和人才来进行产品研究开发,使得产品一上市,就能跟全球技术保持同步。
此外,华为还在海外设立了28个区域培训中心,为当地培养技术人员,并大力推行员工的本地化。
全球范围内的本地化经营,不仅加深了其对当地市场的了解,也为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华为持续提升围绕客户需求进行创新的能力,长期坚持不少于销售收入10%的研发投入,并坚持将研发投入的10%用于预研,对新技术、新领域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和跟踪。
在中国,华为分别在深圳、上海、北京、南京、西安、成都和武汉等地设立了研发机构,通过跨文化团队合作,实施全球异步研发战略。
印度所、南京所、中央软件部和上海研究所均通过CMM5级国际认证,这表明华为的软件过程管理与质量控制已达到业界先进水平。
IBM中国实验室:百年老店的创新源泉
成立时间:1995年
研究重点:从系统到服务的开发、测试
人员规模:3000多人
位于北京上地西北角的IBM中国研究院、IBM中国开发中心是IBM全球八大实验室之一和全球第五大开发中心,它们与IBM中国创新中心共同组成了IBM在中国建立的完备研发体系――IBM中国实验室。
作为最早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跨国巨头,IBM中国研究院的研究跨越了系统技术、基础架构、中间件、服务、解决方案多个层次,涉及未来系统、网络技术与业务、分布式系统及管理、信息管理及交互和创新服务等领域。
在中国,IBM中国研究院以每年超过 20 %的增长速度吸收来自中国各顶尖大学的数学、计算机科学、行为科学和工商管理等不同专业的人才,进而为之提供最为开阔和前沿的科技视念以及最为完备的发展机制,目前已拥有超过200名代表当今科技界最高水平的科学家。
作为 IBM全球五大开发中心之一,IBM中国开发中心(CDL) 为 IBM 软件部和系统部提供开发、测试、全球化、技术支持和客户服务,是惟一同时从事软件、硬件和服务开发的实验室,也是惟一同时进行IBM全部五个软件品牌开发的实验室。
IBM软件五大品牌的研发工作很多在中国本土进行。
IBM副总裁、院士及IBM中国开发中心总经理郑妙勤告诉记者,IBM中国软件开发中心平均以每年50%的速度成长。
几年来,不断吸引国内各大学的优秀毕业人才及海外归国人员加入其中,同时致力于与本土合作伙伴共同构建团队。
IBM中国软件开发中心在北京、上海、台北已分别设址。
目前,IBM中国软件开发中心的开发团队已经突破3000人。
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ICRC的摩尔潜力
成立时间:1998年11月
研究重点:微处理器技术和通信技术
人员规模:80多人
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ICRC)是英特尔在亚太地区设立的第一个研究机构,也是英特尔全球研究与技术开发网络的重要部门。
该机构通过跨体系平台的研究与技术创新及与中国学术界、工业界和政府之间的技术战略合作来全面推动全球数字化未来的发展。
目前中心的研究领域包括微处理器技术和通信技术。
英特尔的公司级研究部门有1000多名员工,占到全公司员工总数的1%左右。
在中国,该部门在ICRC有80多名员工,人数相当于整个研究部门的近1/10,是英特尔在海外最大的研究团队。
I
广东深圳专业医用仪器工业产品设计医疗工艺流程中的绿色设计策略CRC的研究完全是为英特尔整个创新研究服务的,是全球研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ICRC目前正在进行的项目都是比较前沿并且非常重要的技术,在研究、开发、制造三个阶段当中,ICRC进行的是研究工作,处于最前端,它研究的技术可能在3~5年之后才进入产品。
在英特尔目前专注的研究方向中,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的研究任务可以归结为两个重点,即万亿级计算和无线宽带技术。
英特尔的研究分为两类,一类是导向型研究,另一类是探索型研究。
导向型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先识别出应用平台面临的挑战,再研究有针对性的创新技术;探索型研究的基本思路是考察新兴的、但方向未必特别明确的技术,然后看这些技术在未来有哪些可能的应用。
在英特尔的研究部门里,资源分配得很均衡。
从分配比例上看,60%~70%的人力、物力都是在做导向型研究,其余30%左右的资源从事探索性研究。
摩尔定律给英特尔工程师们定了一个激动人心的基调,一直鼓励和支持全球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超越目前的挑战和局限,积极探索和创新,为改变和丰富人们工作及生活的方式而创新。
联想(中国)研究院:多领域展现身手
成立时间:1999年
研究重点:PC、通信、安全、多媒体
人员规模:200多人
联想(中国)研究院成立8年来,研发出大量为企业带来显著价值的重点创新技术成果:提出了独创的前瞻性关联应用IGRS技术标准;构建了产业联盟――闪联,并使闪联成为完全由企业主导的国家标准;开发成功了“中国安全第一芯”――恒智安全芯片,取得了芯片核心技术突破,实现了我国可信计算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在高性能服务器技术领域,深腾系列万亿次计算机、4万亿次超级服务器的推出,使中国企业的计算机产品首次进入世界Top 500排名前列(No.14),并率先实现高性能计算机的产业化。
如今,联想(中国)研究院以信息安全技术、协同计算技术、SoC系统设计、高可靠技术、多媒体处理技术、个人数据解决方案、创新设计和用户研究、下一代个人计算设备的架构及系统设计、计算、宽带和无线通信及服务(应用)的无缝整合技术为重点研究方向。
其中,成都研究分院以高可靠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上海研究分院以无线通信技术为主要研究院,最终构成了北京、上海、成都三地并举的研发布局。
展望未来,联想认为IT和PC产业的创新已经从技术驱动向应用驱动转移:通过技术创新将传统作为生产工具的PC变得更加便捷和易用,PC与其他设备协同,PC成为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最终PC(Personal Computing)将成为人们数字生活的中心。
联想(中国)研究院未来目标是,成为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企业研究院。
即成为拥有一流的高科技人才、良好的创新氛围、顺畅高效的成果转化机制、不断推出具有巨大市场效益的核心技术及产品的企业研究院。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中国智造 慧及全球
成立时间:1998年
研究重点:基础研究、核心技术与产品的开发
人员规模:1200多人
微软中国研发机构分布于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已经建成了包括基础研究、核心技术与产品孵化、产品开发及战略合作的完整链条。
其在中国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98年11月,微软在中国成立了微软中国研究院(后来发展成为微软亚洲研究院),主要做基础研究;2003年11月成立了微软亚洲工程院,开始对新兴技术进行孵化;
广东深圳专业医用电子产品开发工业产品设计医院医疗器械的信息化管理与设备维护第三个阶段,就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成立。
研发集团的成立,是微软在中国长期投入及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微软在中国已然构建出完整的软件创新生态圈,且中国已成为微软在美国以外投资最大、职能最完备、机构设置最全的创新基地。
未来几年,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研发及战略投资重点将锁定五大方向:移动通信、互联网技术、数字娱乐、服务器和开发工具、面向中国新兴市场的技术产品和服务。
2007年4月,比尔•盖茨访华期间宣布,微软将进一步扩展其在北京、上海、深圳的研发机构,并在北京和上海投资建设研发园区。
张亚勤则表示,要在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中培养出更多科技创新的领军人物。
除了本地人才,微软中国研发集团还吸引了一大批国外人才来到中国。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依托微软公司丰富的资源与优势,希望把中国发展成为微软公司全球重要的基础科研、技术创新及产品开发的核心基地。
同时,微软也不断加大在中国的研发投入,拓宽与本土产业界的合作。
预计在2008财年,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总投入将超过1亿美元。
今年,在研发集团的努力下,微软先后与联想、夏新、阿里巴巴签署合作备忘录,在业界掀起一股创新的浪潮。
在微软看来,致力于合作共赢,与中国信息产业共同成长,同时帮助本土产业培育优秀的IT人才,致力于实现“中国智造,慧及全球”的创新理想,是在中国赢得尊敬的根本。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发展历程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
Sun中国工程研究院:与全球同步
成立时间:2001年
研究重点:Solaris、JavaME、本地化
人员规模:350多人
“Sun中国工程研究院一直都在做全球性的产品研发。
可以说,我们是全球性的研究院。
”Sun中国工程研究院院长王星耀这样说。
Sun中国工程研究院一直保持着每年翻一番的速度成长。
不过,去年人员增长速度缓慢了下来,最主要原因是基础设施跟不上。
Sun目前采取的是全球软件统一研发的策略,也就是说,所有的工程全都是项目制的,由总部将项目分解后,分配到各个研究院中。
因此,Sun中国工程研究院所做的工作大部分是Sun最核心的研发工作,而且是与硬件结合比较紧密的基础软件开发工作。
目前,Sun中国工程研究院有超过一半的人在做Solaris 10,虽然这款产品两年多以前已经面向市场推出,但是新功能的开发一直也没有停过;另一部分人在做JavaME新产品的研发,这是Sun面向未来移动设备的平台,是讲求一切接入网络的Sun在未来最重要的战略投资。
当然,和很多研究院一样,Sun中国工程研究院承担着部分产品的本地化开发工作,这种本地化既包括汉化,也包括针对中国市场的个性化产品的开发。
“其实,很多外企刚开始在中国设立研究院的目的是为了省钱,但很快他们就发现中国研发成本并不低。
”王星耀这样阐述,“因此他们只把中国看作劳动力市场,没有把核心技术带到中国研发,这非常可怕。
”其实可以发现,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人才在中国逐年上升,而在美国却是逐年下降的。
因此,更多的人才在中国,再加上中国巨大的市场机会,理应把核心
广东深圳专业医用器材外壳工业产品设计在深圳遇见连南技术放在中国做研发。
“可以看到,未来世界对IT的需求在向两极发展,而中国很有可能成为这个趋势的排头兵。
”王星耀这样看待IT的未来。
一方面,PC作为计算工具的发展已经基本饱和,未来的计算工具将会越来越有移动性,比如手机很有可能成为网络的主力,甚至将来电视、冰箱和汽车都会是计算工具,可以和网络连接起来,同样面向个人的信用卡、护照、身份证等也都会是可以随时接入网络的小电脑。
那个时候,网络上设备的数量要远远比现在多,价钱也比现在低。
另一方面,随着网络规模的庞大,数据中心会比以前大,比以前复杂。
可以预想到,将来用户所拥有的计算单元都是租的,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每个用户都有自己的计算中心,这就像水、电一样,设施公用化。
“第一个产生这种现象的是中国。
”王星耀这样看待未来中国的发展。
现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已经开始推广非常便宜的低成本电脑,而他们都需要接入网络,这就产生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记者手记:门是必须要打开的
当跨国企业纷纷挖掘中国智慧资源的时候,一方面,跨
广东深圳专业普朗生化分析仪产品设计公司折叠式集装箱研发综述国企业通过在中国直接建立研究院的形式,不仅将先进的技术带进中国,而且也引进了先进的研发、经营和管理等经验,提高了中国在某些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水平;另一方面,它们也通过培训和优厚待遇塑造并吸引了大批中国本土人才的加盟。
咨询公司Booz Allen Hamilton Inc.和欧洲管理学院近期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跨国企业研发机构大部分选址中国和印度,预计到年底,全球研发部门将有31%的员工在这些地区工作,而2004年时的比例是19%。
然而不少人还是存在一些疑问和担心――如果这些人才都去了外企,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大脑”从何而来?这种现状是否造成了中国国有企业或科研院所向跨国公司逆向技术的扩散?是否加剧了中国企业的技术依赖性和产业空心化?
但笔者更倾向于从长远来看待这个问题,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其实也在为国内培养人才。
我们应该看到,曾经的留学人员正大量回国,随着华为、联想等中国企业的逐渐全球化,他们也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外企技术人才甚至是海外员工。
世界已是“平”的,中国企业研发的门也就必须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