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TIME
广东深圳专业医疗电子产品外壳工业产品设计深圳仍然是改革的“试验田”
-深圳仍然是改革的“试验田”
2019/02/18
[摘要]经济特区建立后取得巨大成功,主要是改革方面的成功,初步建立了市场经济基本框架,这个试验最终推动形成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
有人认为特区过时了,可以不办了,主要是把特区等同于出口加工区。
如果认为特区是试验田,它的任务并没有完成,还将继续发挥作用。
从未来看,特区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键词]经济特区 试验田 深圳
  [中图分类号]F12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1)01-0030-04
  
  经济特区被誉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试验田”这个词的出现频率非常高。
现在,“试验田”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即使被提及,也一般是回顾特区早期的改革。
特区还是不是试验田,特区还需要作为试验田吗,这既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
对这个广东深圳专业华大基因产品设计公司工业设计问题的认识,不仅关系到对特区30年的评价,也关系列对特区未来的定位。

  
  特区的主要任务和使命是“试验田”
  
  经济特区在我国是一个新事物,提出经济特区和对经济特区的认识,都经历了一个过程。

  1 最早的没想是建立类似出口加工区。
“文革”结束后,高度集中统一的发展模式有所松动,各地自主发展的积极性被激发。
特别是广东省沿海地区,毗邻香港、澳门两个发达城市,边境两边的发达与落后、富裕与贫困形成鲜明对照,要把本地经济发展起来,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山口加工区。
西方国家工业革命以后,生产技术和产品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贸易的竞争也随之激烈。
许多国家和地区为了提高出口能力,纷纷住沿海或边境地区设立出口加工区,给予关税和其他税费优惠。
到上世纪70年代,世界各地兴建的出口加工区有70多处,大部分收到较好的经济效益,可以说,出口加工区是世界各国、各地区提升竞争力,扩大出口的成功做法。
1979年1月成立的蛇口工业区,比较接近出口加工区模式,是我国最早的外向型工业区,在短短几年内蛇口工业区取得很大成就。

  2 从出口加工区到出口特区是一大进步。
1979年7月15日,中央颁发[1979]50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中央认为,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
中央决定先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出口特区,待取得经验后,再考虑在汕头、厦门设置的出口特区。
出口特区的提出,说明我们对其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出口加工,而是比出口加工层次要更高,内涵要更丰富,特色要更鲜明。

  从出口特区到经济特区又是一次大的飞跃。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批准建立深圳等经济特区,批准实施《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完成了建立经济特区的法律程序。
1980年以来,经济特区的提法没有再变动。
与出口特区比较,经济特区在层次、内涵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升。

  3,试验田的思想逐步形成。
上述变化最突出的方面是,我们最初只想建立一个利用特殊政策发展产业的地区,而后来感到仅仅这样还不够,还需要做改革的试验,探索建立新体制。
这个变化使经济特区的任务和使命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区既要像出口加工区那样有较强的竞争力,更要成为一个改革的试验田。
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对特区更为重要。
也是从这时开始,特区被深深烙上了改革的印记,改革是特区的本质。

  1984年1月,邓小平同志第一次考察深圳,深圳给他的印象很深刻。
他认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这是邓小平同志第一次给经济特区定位。
既然是窗口,就要走出去和引进来,就要进行试验。
此后,邓小平同志多次提到“试验”这个词。
如“深圳经济特区是个试验。
”“深圳是个试验。
我们整个开放政策也是一个试验。
”。

  特区被赋予这种特殊的任务和使命,主要是时代的要求。
特区建立时,正好是我国改革开放起步之初,计划经济体制开始松动,但新体制是什么,如何建立,尚不明确。
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和先锋,理应承担探索新体制的任务。

  
  特区的成功首先在于试验的成功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后,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深圳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有学者统计,深圳在全国创造了几百个第一。
深圳的改革奠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1 深圳外汇体制改革使特区成为外向型特区。
1985年11月,经深圳市政府批准,深圳经济特区外汇调剂中心正式成立。
这是全国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是我国金融和外汇管理体制的一项重大改革。
1987年11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在全国外汇调剂工作会议上介绍推广了深圳的经验。
198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外汇调剂中心,外汇调剂业务在全国全面铺开。

  外向型经济需要相适应的外汇体制。
我国当时的外汇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对于市场化程广东深圳专业医用器材工业产品设计深圳度比较高的深圳并不适合。
成立外汇调剂中心是外汇制度的重大突破,是建立外向型经济特区的前提和基础。
深圳从1993年起出口总额连续17年在全国居第一位,与深圳早期外汇体制改革密切相关。

  2 深圳的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宪法条款修正。
1987年7月《深圳经济特区土地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出台。
将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确定为三种形式,即公开拍卖、招标和协议。
为了加强土地的管理,1988年1广东深圳专业医用电子产品工业产品设计深圳月新组建了市国土局。
对过去行政划拨的土地,逐步过渡或转轨,以消除行政划拨和有偿出让两类土地在市场运作中的磨擦。

  改革方案出台后,土地的有偿使用开始推行。
1987年12月1日,在深圳会堂敲响了我国土地使用权拍卖的第一槌。
深圳的试点被称为“中国自1949年建国以来的空前壮举”,推动了我国宪法条款的修改,1988年4月12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原有条款“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作了如下修改:“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买卖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

  3 国有企业改革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
1986年10月,深圳市人民政府颁发《深圳经济特区企业股份化试点暂行规定》,企业股份化工作正式开始。
发展、万科、金田、安达、原野等公司成为深圳第一批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
深圳在这方面的探索,涉及到所有制,特别是公有制这一敏感话题。
这个禁区被突破后,股份制是公有制实现形式之一的理论观点,逐步被人们所接受。

  4 建立证券市场发挥资本创造财富的作用。
深圳证券市场发育较早,动力较足。
企业股份化改造后,必然要求建立证券市场。
1987年深圳发展银行发行股票,1988年该股票在特区证券公司柜台交易。
不久,深圳市国投证券部和市中行证券部相继开业。
万科、金田、安达、原野等公司也发行股票并上柜交易。
1989年11月, 市政府决定尽快筹建深圳证券交易所。
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试营业。
1991年5月15日,我国第一个股票市场管理条例《深圳市股票发行和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出台。
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
资本曾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专利,是资本主义国家剥削人民的工具,敢于涉及这个问题,必定要冒很大风险。
深圳建立证券市场,发挥资本的作用,不仅使市场经济中资本这个最活跃的要素走到前台,而且在理论方面有所突破。

  5 深圳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深圳的改革有几个明显特征:一是从单一改革到全面改革。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初,从哪里改革,如何改革,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这些问题并不十分清楚,是看一步走一步。
因此是遇到什么问题改革什么,如建设工程、价格机制等等。
而后来改革内容和方向非常清楚,各方面的改革全面铺开,如外汇体制、土地制度、住房制度、国有企业、证券市场等等。
改革更具系统性和前瞻性,各种改革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二是从触及表面到触及制度深层。
初期的改革已开始对计划经济体制冲击,但并没有完全冲开,体制障碍仍然比较严重。
后来的改革将计划经济体制完全冲破,涉及到许多深层次的制度问题。
如国有企业改革涉及到社会主义性质,土地制度改革涉广东深圳专业威力方舟输液泵产品设计公司工业设计及到宪法条文。
正是因为涉及到深层次问题,改革才有冲击力并富有成效。
正是因为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才有可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三是从艰难前行到良性循环。
全面系统的改革产生了巨大成效,城市发展步入佳境。
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深圳第一次实现财政收支、外汇收支、银行存贷款的平衡和良性循环。

  
  特区“试验田”的任务并未完结
  
  经济特区的发展一直伴随着争议。
有人说它是利用优惠政策,利用特权,与其他地区形成了不平等竞争;有人说广东深圳专业医用产品设备外观工业产品设计医疗设计不止于“设计”优惠政策已成为普惠政策,没有必要再保留特区;还有人说,特区是80年代的产物,它的任务已经完成了。
所有这些说法,实际是把特区当成一般的出口加工区,而不是当成改革开放试验田。
作为试验田,特区的任务远没有完成,特区的作用还需发挥。

  1 试点和试验是长期性任务。
经济特区已走过30年路程,特区作为试验田的功能不仅没有取消,反而进一步得到强化。
2009年,深圳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
国务院要求深圳“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窗口’、‘试验田’、‘排头兵’和示范区作用”。
经国务院批复的《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提出了“四个先行先试”的改革基本思路:一是对国家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先行先试;二是对符合国际惯例和通行规则,符合我国未来发展方向,需要试点探索的制度设计先行先试;三是对深圳市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对全国具有重大示范带动作用的体制创新先行先试;四是对国家加强内地与香港经济合作的重要事项先行先试。

  可以看出,“试验”成为深圳经济特区未来的重要任务。
最近,深圳、厦门、珠海等经济特区经国务院批准,特区范围都扩大到了全市,进一步强化了特区的功能。

  除特区之外,各种试点和试验也不断推出。
2005年6月,上海浦东新区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区。
国务院认为我国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在继续做好有关专项改革试点的同时,应选择具备条件的地区,进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提供相关经验。
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主要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着力改变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

  2006年6月,天津滨海新区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要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
重点突破与整体创新相结合,经济体制改革与其他方面改革相结合,解决当地实际问题与攻克面上共性难题相结合。

  2007年6月,重庆市和成都市同时成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两市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007年12月,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长沙、珠洲、湘潭)成为国家广东深圳专业医用电子产品工业产品设计深圳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以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五个一体化”和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试验,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2010年6月,重庆市两江新区成为中国第三个国家级新区,这也是中国内陆唯一的国家级新区。
两江新区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先行区,着力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2 特区要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继续试验。
30年来,经济特区最大的成就是贡献了一个市场经济体制,但是,这个体制只是一个初步框架,还不够完善。
今后,经济特区要继续进行试验,使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深圳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内部体制,二是与境外衔接的体制。

  内部体制有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
如土地制度,深圳30年改革的一大成果是将土地推向市场,人们逐步发现了土地的稀缺性和潜在价值,人们更加珍惜土地,更加合理使用土地广东深圳专业医用产品外壳工业产品设计医疗信息系统安全性设计
但也出现了土地的过度开发和投机性开发,并推动房价高涨。
特区可探索通过立法限制土地过度开发,通过税收抑制房地产业中的投机行为。
又如收入分配的公平问题,在市场的作用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和大锅饭被打破,干多干少不一样,资本创造的收入越来越大,收入分配拉开了差距。
但是也造成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贫富过分悬殊等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根源之一。
特区可探索通过法律、政策、税收、福利等措施缩小贫富差距,既保护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又防止新的平均主义。

  与境外体制衍接是深圳比较特殊的任务。
30年来,与香港的合作也促使深圳的体制发生较大变化,如外汇体制、口岸体制、海关体制等。
但是,30年来深圳与香港的合作主要是单向的、加工产业的合作。
如利用香港产业转移的机会,接收香港加工贸易企业。
深圳的外资中主要是港资,深圳的加工贸易企业主要是港企,深圳的商业伙伴主要是港商。
随着深圳现代化、国际化程度提高,一般加工贸易产业将逐步退出深圳,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将成为深圳与香港合作的主要内容。
产业合作的高端化必然要求深圳相关体制随之变化,如建立更加开放的产业体系,更加开放的政府行政机构,更加开放的城市管理体制。

  我国现仍处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时期,会出现许多新问题,也需要不断解决这些问题。
特区的使命是改革创新,因此,特区作为试验田是大有可为的。

  
  (收稿日期:2011-01-06 责任编辑:垠喜)
微信
粤ICP备160012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