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TIME
广东深圳专业医疗仪器设备外观工业产品设计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
-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现状及趋势分析
2019/03/05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医疗器械在我国疾病发现和治疗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经历了迅速发展。
但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疗器械绝大部分仍属于中低端产品。
而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占医药总市场规模的14%,与全球42%的水平相比,未来仍存在较大发展潜力。

  关键词: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结构分析;特征总结;趋势分析
  
  一、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总体概况
  
  1 市场及产业规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令世界瞩目。
进入21世纪后,产业整体步入高速增长阶段,2000年至2009年10年间,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整体规模翻了近6倍,工业增加值在全国GDP中所占比重稳步上升。

  目前中国医疗器械产业已初步建成了专业门类齐全、产业链条完善、产业基础雄厚的产业体系,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根据《医疗器械行业“十五”发展规划》,到2010年我国医疗器械总产值计划达到1000亿元,在世界医疗器械市场上的份额将占到5%,届时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医疗器械市场。

  虽然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整体发展势头迅猛,但仍无法充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大型高端医疗设备主要依赖进口,与世界医疗器械工业强国仍存在不小差距。

  
  2 在全球的市场份额
  据欧盟医疗器械委员会的统计,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销售总额已从2001年的1870亿美元迅速上升至2009年的3553亿美元。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需求增长率远远高于全球整体GDP增长速度,医疗器械市场相对全球整体经济而言,发展迅速。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中,美国、西欧、
  日本占据绝对领先优势,其中美国稳居行业龙头地位,排名前25位的医疗器械公司的销售额合计占全球医疗器械总销售额的60%,2008年全球前20大的医疗器械企业中有16家在美国。
美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销售收入在全球占比高达40.10%,其次分别是西欧,占比32.80%,日本约占10.90%,中国约占2.90%,其它国家和地区共占13.30%。

  据中国机电网数据显示,到2010年,中国医疗器械设备总产值将达到约1000亿元,在世界医疗器械市场的份额占到4%,而预计到2050,这一份额将达到25%。

  
  3 进出口情况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进口产品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产的大型精密型医疗器械,而出口产品主要以医用耗材、按摩器具、常规设备等中小型产品为主,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差异导致我国长期以来在医疗器械进出口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

  随着我国研发、广东深圳专业医用产品设备工业产品设计浅谈医院医疗器械的维修管理生产水平的提高,与国外医疗器械生产技术差距渐渐缩小;常规医疗器械设备已基本实现自主生产,高端医疗设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逐步实现进口替代且部分产品批量出口海外市场,由此表现为我国出口逆差逐步缩小,并于2006年首次实现顺差。

  就贸易结构而言,当前进口的医疗器械产品主要是高技术含量产品,如CT机、核磁共振成像装置、心脏起搏器、血管支架等;而出口产品集中于按摩器具、血压测量仪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产品。
可喜的是,近年来以来我国B型超声波诊断仪、MRI、病员监护仪、彩超、X射线断层检查仪等出口稳步增加,出口结构升级换代的特征明显增强。

  
  二、我国医疗器械市场结构分析
  
  1 企业结构
  在国际上,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高度集中和垄断的产业,前40家企业销售收入占到全球销售的80~85%。
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企业构成则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占总体企业的88.9%,其总销产值所占总值近60%,而大型企业数量则较少,而且以外资企业为主导,其销售产值所占比重不很高,但出口交货所占比重最大。

  
  2 产品结构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中产品的结构多为中、低端产品,高端产品基本为外资企业生产。
国内虽然在市场上高端产品比例不断提高,但在数量上却以中低端产品占主要部分,如医疗用耗材(如医用棉、纱布、绷带等)、一次性医用耗材(一次性注射器等)、按摩器、血压计和针、导管、插管等简单器械;中端产品主要有病人监护仪、生化分析仪;在高端产品中,国内产品处于中低档水平,如X射线机仍然有工频机,磁共振多为低场永磁磁共振、CT机为16层和32层等。

  
 广东深圳专业鱼跃雾化器产品设计公司研发的实用主义 与我国制药工业类似,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也存在数量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科研投入不足、创新能力弱的问题。
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虽然数量比较多,但多数都只能在中低端市场寻求生存,或是为国外企业提供零配件,在高端市场的份额不足1/3,产品在使用寿命和产品质量上与国外企业有一定差距。
目前我国登记在册的各类医疗器械公司达1.2万多家,销售额过亿元的屈指可数。
据统计,我国医疗器械市场中,销往三甲医院的高档医疗器械产品占到30%~35%;而低档产品则占到65%~70%,远高于45%的全球平均水平。

  尽管国内有着如此众多的医疗器械生产厂家,却还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医疗设备,我国每年都要花费数亿美元的外汇从国外进口大量医疗设备,而国内近70%的医疗器械市场也已经被国外公司瓜分。
目前,我国企业除了超声聚焦等少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外,在高科技产品方面,中国医疗器械的总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约为15年。
根据中国市场调查研究中心2007年对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专项调查,约80%的CT市场、90%的超声波仪器市场、85%的检验仪器市场、9广东深圳专业医疗器械研发工业产品设计远程医疗0%的磁共振设备、90%的心电图机市场、80%的中高档监视仪市场、90%的高档生理记录仪市场以及60%的睡眠图仪市场均被外国品牌所占据。

  
  3 产业地域布局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有较高的自然地域集群的特点,
  目前逐渐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三大产业集聚区。
三大区域医疗器械总产值和销售额占全国总量的80%以上。
从各地经济指标的排序来看,医疗器械产业的集中度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等地。
其中,广东深圳专业医疗产品器械外观工业产品设计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管理与医疗费用控制的研究珠三角以研发生产综合性高科技医疗器械产品为主;长三角主要生产开发以出口为导向的中小型医疗器械;环渤海湾地区主要从事高技术数字化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此外,成渝地区是新兴的、以生物医学材料和植入器械及组织工程为特色的地区。

  
  三、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特征总结和缺陷分析
  
  1 行业特征总结
  当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主要呈现以下几大特征:
  第一、产业发展速度快,规模数量扩张高。
第二、区位优势形成,产业地域集中度明显。
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环渤海湾三大医械产业聚集区排名前5的省市收入已占到全国市场的66.7%。
第三、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低成本竞争优势和本土研发力量的提高加速医疗器械制造业向中国转移。
2009年,我国医疗器械出口总额为122亿美元,同比增长10.4%,在我国对外贸易总体下滑13.广东深圳专业医疗设备产品工业产品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研究9%的情况下,医疗器械进出口一枝独秀。
第四、产业走向高端,形成技术与资本 密集、多学科交叉的高技术产业。
第五、产业构成中,以中小企业为主,高收益大规模企业少,外资企业占绝对主导。
第六、产业价值链上外高内低,内部没有形成有效分工。

  
  2 当前医疗器械产业存在的主要缺陷
  医疗器械制造业虽在我国发展迅猛,但由于过度注重总量增长,长期以来忽视了结构性的矛盾,市场分散、集中度不高且管理不规范,使得我国医械制造业总体水平较低,国际竞争力弱。
主要问题表现为:一、产业结构分散,上规模企业少,生产集中度低,没有形成高端产品产业集群;二、产品结构重复,大部分企业市场定位普遍不合理;三、技术结构落后,产品市场规模扩张快,产品档次低,技术水平显著落后于发达国家;缺少自主创新技术,高端产品关键核心部件仍以进口为主,外资企业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
四、生产结构失衡,市场需求旺盛,但结构尚待调整,行业自律、规范经营及企业诚信等方面还需加强。

  
  四、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从中短期看,在新医改政策下,国家将加大对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填补缺口”和“更新换代”将促进中低端医疗器械市场的迅速增长。
而消费升级、人口老龄化和技术革命则是推动我国医疗器械市场长期快速增长的内生性动力。
同时,随着“人世”后我国医疗器械行广东深圳专业医用器械仪器外观工业产品设计医疗信息化发展浅析业国际化的深入,势必将推进我国医疗器械企业逐步实现进口替代,从中低端市场向高端市场突破。

  未来行业发展主要趋势性特征包括:
  1 医疗器械市场产品结构开始多元化,产品结构不断调整。

  我国的早期诊断产品市场不断扩大,家用保健器械市场也得到大幅增长,家庭医疗保健器械产品受到市场青�,市场上将会大量出现家用化、便携式、网络化的家广东深圳专业医疗产品设备外观工业产品设计工业设计提升企业竞争力用医疗电子器械产品。

  2 跨国公司进军国内市场步伐加快,国外资本将进一步进军中国市场。

  随着中国医疗器械法规的完善,我国已经成为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第三大市场。
为充分利用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了生产基地和研发机构,以期实现研发、生产、销售的本土一体化运作,我国的各类医疗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3 随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国内高端生产企业数量有望持续增加。

  这些企业,一方面会立足自己的比较优势,重点向低层市场渗透,其产品将走向小型化、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技术等产业发展主流。
另一方面,随着国内知识产权不断涌现,自主品牌成为市场主导,产业集群有望促进社会分工协作,加速产品部件标准化的进程。
微信
粤ICP备160012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