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TIME
广东深圳专业医疗设备器械工业产品设计全球研发调查
-全球研发调查
2019/03/05
去年1月,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国家主席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为题,发表重要讲话,高调提出中国要大力提倡自主创新,到2020年建设成创新型国家。

  “创新”很快成为中国2006年关键词及未来15年主旋律之一。

  2007年虽然称不上中国的创新元年,但必将又是一个创新之年。
而众所周知,创新的基础是科技,是研发。
为此,(《竞争力》特将近两年全球各大研究机构的研发报告进行整理融合,制成本期《全球研发调查》,希望能对走在创新路上的企业家们有所帮助。

  
  研发与竞争:抢占高点
  
  第一份报告来自于Booz Allen Hamilton(简称BAH)。

  BAH是美国最著名,也是资格最老的咨询公司之一,成立于1914年,与麦肯锡几乎齐名。
如今BAH拥有1 8000名员工,业务覆盖全球近200个国家,年销售收入达到37亿美元,是不折不扣的咨询业巨头。
联想在并购IBM个人电脑部之后,就曾选择BAH的多项咨询服务。

  2005年底,BAH在多年研究基础上,第一次专门就研究与开发(Research&Development,简称R&D)发布一个报告,这就是著名的BAH全球创新1000强报告(The Booz Allen Hamilton Global Innovation 1000)。

  2007年初,BAH第二份报告也已如约出炉。

  报告再次强调,创新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几乎每个国家,每家企业都已经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都在日益加大研发投入,以求通过概念、技术、产品或服务的创新,从你死我活的红海驶入唯我独尊的蓝海。

  根据BAH调查,全球仅1000家上市公司2004就在研发上投入3840亿美元,平均每家公司3.84亿美元,这还不包括未列明的,以及未向证交所提交的研发费用。

  这个水平与1999年相比,相广东深圳专业医疗电子产品研发工业产品设计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剪力墙结构设计要点当于每年增长6.5%,与2002年相比,增速更是达到11%,超过了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增长水平。

  不少媒体和学者据此断言,公司之间的核心竞争已经从过去的拼市场转向拼研发。
而随着研发差距不断拉大,中小企业挑战巨头的难度将越来越高。

  在BAH全球创新1000强中,各个都规模超大(平均销售收入105亿美元),基本上完全主导全球研发的基调与方向。

  来自英国贸易&工业部(DTI)的全球研发年度报告也表明了这一点。
2006年,DTI全球创新1250强的研发总投入达到2494亿英镑,约合4738亿美元,规模超过丹麦与挪威两国GDP总和,占全球公司研发总投入的近85%,即便把全球各大学的实验室,以及各个国家的非盈利性研发机构资金算上,其规模也占到55%以上。

  这个数字与2004年相比,增幅虽略微下降(由6.5%下降到6%),但总金额多出230亿美元,相当于平均每家公司的研发投入增加2300万美元,势头十分强势。

  相比之下,全球创新次100广东深圳专业医疗产品器材工业产品设计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产品设计0强,即1001―2000名,虽然也很重视研发,但由于受收入规模限制,其研发总投入只有250亿美元,只比1000强的增额部分多出8%,只相当于1000强第一名福特汽车研发投入的三倍(80亿美元)多一点,差距之大,令人难以置信。

  而即便在1000强中,也同样是巨头当道。
前20名的研发总投入达到1160亿美元,占到1000强研发总额的28%。

  除了直接加大研发投入,巨头们还喜欢收购看重研发的中小公司。
2005年全球创新1000强与2004年相比,有164家公司新上榜,但只有129家是真正的新来者,有35家公司是被巨头收购。

  巨头们争相加大研发规模与力度,已经几乎完全出于行业地位及标准的争夺。

  据麦肯锡与《财富》2006年进行的一项调查,1991年,《财富》全球500强中只有37%的管理团队想成为行业创新领头羊,到1999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80%,到2006年,这一比例已经超过95%。

  
  研发与销售:非亲非故
  
  
  在BAH两份“全球创新1000强”报告中,另外一个最抢眼的发现就是企业家对研发的错觉。

  报告指出,企业家最常见广东深圳专业成对脉冲磁场刺激仪产品设计公司医疗药品零售终端产品设计研究的一个错觉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简单推理。
很多企业家认为,只要公司加大研发投入,就会有新产品,市场空间就会扩大,销售额跟着就会增长。

  但数据分析表明:未必。

  BAH将全球创新1000强1999年至2004年的研发投入与同期销售收入比对后发现,两者之间构不成任何关系。
也就是说,不管研发投入占到销售收入多大比例,是增是减,公司销售收入都会忽高忽低,反映在图上就是完全的点状分布,一年期如此,五年期亦如此。
(参见图一)
  当然,引用这一结论不是要打击企业家的研发热情,只是提醒企业家,不要简单地以为加大研发投入就能促进销售增长,更不要以为舍得花钱就能创新。
正因为这种错觉十分普遍,BAH还特意给第一份研发报告取个标题:《钱非万能》。

  
  报告指出,研发不仅和销售增长非亲非故,和公司的其它重要经营参数,如利润、股价、市值等均无直接关系。

  不过,不少企业家和读者可能已经领悟到,两者之间之所以没有出现预期中的正相关,原因显然不是研发无用,而是市场千变万化。

  更值得提醒的是,很多公司只知道重视研发,却不知道研发的方向与效率更重要。

  BAH的调查表明,相当一部分公司都存在严重的研发不当,低效,甚至无效,连IBM、索尼这样的巨头也不例外。
当年在Wintel势如破竹的情况下,IBM仍留恋于个人电脑芯片与操作系统的研发即为逆市之举,而索尼力推视频录像机Betamax,虽然质量很高,但无人跟从,最终败选行业标准,只能愿赌服输。

  来自英国DTI的报告或许能让企业家乐观一点。
其2006年度报告中称,自2002年以来,研发增长超过20%的大软件公司,其销售收入增长也超过20%。

  
  研发与毛利:水涨船高
  
  虽然将研发投入与销售增长挂钩失败,但BAH的分析师认为,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反倒可以作为企业对研发的“重视”参数,一家公司对研发重视不重视,最直接的体现显然就是公司研发投入占销售额的比重。

  BAH将1000强数据综合后发现,只有一个指标能和研发“重视”参数正相关,这个指标就是毛利率,即公司销售收入去掉材料、人力、生产、运输及营销等直接成本后的利润率。

  在BAH所研究的1000家公司中,按研发“重视”参数的高低划分,前500 名的公司毛利润率比后500名的毛利率竟然平均高出40%。

广东深圳专业全自动酶免分析仪产品设计公司医疗器械电子设备的维修技术分析  
  这非常令人欣慰,因为这足以表明,虽然从个案上,一家公司是否重视研发,不会直接影响销售收入与利润,但从总体上,大力研发实在是明智之举。
这恐怕正是很多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研发,但直接受益的企业家反而热情不足的原因。

  此外,BAH逐行业进行的数据统计也表明这一点。
公司研发“重视”参数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公司,其毛利润率普遍高,研发“重视”参数低于平均水平的公司则普遍低,无一例外(参见图二)
  
  同样,来自英国DTI的报告表明,1997年至2006年,金融时报指数100强公司中偏重研发的公司,价值平均增长73%,而同期金融时报100指数的价值只增长16%。

  研发“重视”参数与公司毛利润率之间的高度正相关令人鼓舞,但说到原因,与其说是公司越重视研发,毛利润率越高,不如倒过来:毛利润率越高的公司越愿意加大研发投入。

  
  研发与规模:越大越“抠”
  
  在BAH报告中,还有研发投入与公司规模之间的关系,结果也相当出人意料:公司规模越大,其研发投入比例反而越低,也就是越有钱越“抠”,越“抠”的规模越大。
在创新1000强中,研发“重视”参数低的500家公司,其销售收入反而是前500名的2.3倍。

  由于不同行业在研发方面差异比较大,BAH又将1000家研究对象按行业细分,结果依然:销售收入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公司,研发“重视”参数反而低,那些销售收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公司,其研发“重视”参数反而高。
在BAH所列的10个行业中,只有汽车业两者持平,其余全部如此。
(参见图三)
  还有一组数据也支持这一观点。

  全球创新1000强公司2001年平均销售收入81亿美元,2005年,这一数字上升到105亿美元。
但同期研发“重视”参数却逐年下降(从2001年4.09%降到2005年3.84%)。
(参见图四)
  当然,大公司由于基数大,比例尽管低,实际研发投入仍相当高。

  事实上,这一切只是表象,大公司研发“重视”参数下降的背后另有隐情。

  根据BAH与欧洲Insead商学院进行的一项联合调查,《财富》全球500强未来3年新建研发中心时,有78%都明确表示,将考虑中国、印度等人才密集,同时人力成本不高的发展中国家。
而英国DTI与法国Isead商学院的调查也表明,1975年时,全球500强55%的研发中心都在本土,到2006年,这一比例已经降到三分之一。

  
  (参见表一:未来三年500强研发费用投向调查)
  据此,BAH与欧洲Insead商学院推论,大公司研发“重视”参数下降,是他们率先实现研发全球化,成功实施成本控制所致,并非研发力度下调。
相反,他们在不断加强。

  
  研发与效率:不可不察
  
  中小公司从研发规模上挑战巨头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太可能,唯一的出路只剩下效率,而BAH与DTI的研究都表明,研发效率有时候比研发规模更有竞争力。
不论是中小公司,还是大公司,对此都不可不察。

  在BAH2006年度报告中,不少公司研发投入不足1000强中行业平均水平的一半,但公司业绩却比同行平均高出3倍多。
对于此类公司,BAH谓之“创新高手”(high―leverageinn广东深圳专业医用产品仪器工业产品设计产品设计研究ovators)。
在全球广东深圳专业A型超声诊断仪产品设计公司原子电子、质子电子、夸克电子、胶子、中微子电子是同一种电子创新1000强中,有94家获此殊荣,包括美国的苹果、Google,韩国的三星,法国的迪奥,印度的Tata汽车等均在此列。
事实上,他们也是《商业周刊》每年公司创新榜的常客。

  2000年到2005年,这94家创新高手的研发投入比行业平均水平低56%,但在平均毛利率、平均经营利率、股东总回报、销售增长比例、经营收入增长比例、总利润增长率、市值增长率等七个核心经营指数上均胜一筹。
(参见图五)
  当然,比业绩更引人关注的为什么这94家公司能成为创新高手?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对于第一个广东深圳专业医疗器械开发工业产品设计无线信息终端之工业设计开发问题,BAH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公司各有绝招。

  SanDisk的创新源自于公司一个特殊的高管小组,他们带着各自的创意与调查,每两周进行一次头脑碰撞;Google首席执行官埃立克早就以著名的721理论回答过关于创新的妙招:Google70%的精力与资金用于主业,20%用于相关业务,10%用于全新业务;丰田汽车一直有一套完备的产品研发与执行流程;苹果总能摸到消费者的心痒之处;Illinois Tool Works特别要求工程师每年都要到客户工厂体验一段时间。

  
  至于共同特点,发布报告的BAH也没有完全研究清楚,只发现这些公司在研发“价值链”(value chai)的四大环节,即创意、项目筛选、产品开发及商业化(Ideation、Project Selection、Product Development、Commecialization)过程中环环相扣,且环环出色。

  这里恰恰有很多公司对于研发的另一层重大误解,即研发等同于产品开发。

  这种观念最直接的危害是,将与产品开发同样重要的另外三环形同抛弃,而事实上创意、项目筛选与商业化作用与产品开发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

  BAH指出,只有四大环节环环高效,又环环相扣的公司才能成为研发高手,反之,就是失败案例。

  在美国,施乐公司的帕洛阿尔托(Palo Alto)实验室被列为三大公司实验室之一,革命性的图形界面就在这里问世,但开发成功之后,施乐束之高阁,最后被苹果电脑率先商业化,后来又成为微软的印钞机。
同样,极具开创性的计算机交流以太网协议,施乐未予理会,结果意外地成就了3Com公司。

  AT&T的贝尔实验室不仅是美国电信业创新的发源地,还曾研发出晶体管、通信卫星、激光、Unix等革命性产品,但众所周知,这些都成为他人的嫁衣。

  
  
  研发与专利:表里如一
  
  几大实验室的失败,显然败于商业化,同时也足以说明,专利既不是研发的归宿,也不是研发的真正价值体现。

  除了这几大实验室,跨国巨头中的专利大户还有许多,IBM就是典型。
据报道,IBM每年仅专利使用费就带来数亿美元收入。
这个数字固然可观,但与IBM总收入相比仍不足挂齿。

  BAH将创新1000强的专利数量与公司业绩比较后发现,专利与业绩也没有直接关系。
在10大行业中,专利数多的公司,业绩表现未必好,市值增幅未必大。
反之亦然。
(参见表二)
  
  研发与伙伴:客户第二
  
  在研发与规模一节中,已经涉及到大公司为控制成本,广揽人才,正日益加大研发向外转移的力度。
只不过行业不同,公司总部所在地不同,转移的力度各不相同而已。

  Insead商学院根据创新1000强研发外移的比例,将它们又分为分散型研发与集中研发两种,并作为公司研发全球化水平的一个重要参数。

  公司是否采取分散型研发战略,除了总部所在地的人才与人力成本两大因素之外,还受市场、合作伙伴等多种因素影响,而且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大因素的影响力也在此消彼长。
(参见图六)不过,总体而言,西欧与日本公司的分散度高一些,美国次之,中国则基本上都集中于本土。
(参见图七)
  
  随后,BAH与Insead指出,分散与集中主要涉及的还只是研发成本问题,相比之下,公司对于研发伙伴的选择更重要,因为这既影响研发的动机,又影响研发的方向与效率。

  根据BAH与Insead的联合研究,创新1000强在选择研发伙伴时,并不按照供应链,寻找上下游厂商,更不喜欢选择同行合作,最受欢迎的也不是客户,而是相对中立的大学实验室与研究所。
(参见图八)
  这个结果并不难解释,但耐人寻味。

  
  研发与行业:入乡随俗
  
  根据BAH和DTI的调查,各个行业,由于核心竞争力不同,研发的重要性不同,对于研发的态度与投入差异巨大。

  在DTI积分榜上,那些注重研发的行业,一家公司的研发投入有时能超过许多行业。
比如,福特汽车2005年研发投入达到80亿美元,通用汽车达到74亿美元,克莱斯勒与丰田汽车也都超过70亿美元。
而相比之下,2005年,全球银行业,包括汇丰,花旗等各国大商业银行的研发投入加起来不到20亿美元,全球电信业的研发投入也不到70亿美元,其它如建筑与材料、电力等诸多行业的研发总投入均不超过10亿美元,不足汽车业第四名丰田的一半。

  按照BAH调查,全球研发投入最高的三个行业为计算机&电子、医疗保健,以及汽车业,分别占到2005年全球总研发投入的26%、22%与17%。
(参见图九)
  但研发投入最高的行业未必就是最“重视”研发的行业,从研发“重视”参数上看,医疗保健、软件&互联网,以及计算机&电子明显高出其它行业,称得上是最舍得研发的行业。
(参见图十)
微信
粤ICP备160012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