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深圳专业医疗仪器外形工业产品设计医疗改革市场化陷阱
-医疗改革市场化陷阱
2019/02/16
不到半年时间,连续出现多起医疗事故,把2005年讨论医疗改革得失论推向另一个高潮,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国计民生,在计划与市场经济并存的中国,却出现了奇怪的情况:市场需求很大,价格却也高得离谱,出现了种种无法用市场经济规律解释的奇异现象,乃至出现生病也不敢看医生的怪状。
不过说穿了一点也不怪:因为理应在计划经济下受惠的广大民众,必须承担市场经济带来的庞大医药费,弱势群体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而还在继续享受资源分配等计划经济好处的某些黑心医院、国有制药厂,却个个成了假市场经济改革之名,一方面享受国家赋予的种种优惠政策,实际上变成竞相捞钱的盈利机构。
近日,新疆当地的一项调查表明,80%~90%的患者都嫌医疗费用高,“一些老姐妹得了病多是在家买点儿药吃吃算了,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愿去医院。
”这居然是本该安享晚年的大妈说的。
“‘以药养医’是造成医疗费用偏高的主要原因,此外还有各项检查费用。
”这也是身在其中的医生的直白。
更为恶劣的是,现在医院还想方设法创造新的收入增长点,争相购置大型设备,医生诱导病人做不必要的检查,致使医疗费用大增。
我们这个国度提起市场化,许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它成就了当代中国的繁荣,因此,改革当属“市场化”最灵。
医疗改革的争论焦点――市场化
2003年11月,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开始进行,一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被搜集上来。
调查为决策层提供了改革依据。
期间,一直坚持“医改由政府主导”思路的刘新明从办公厅主任调任政策法规司司长,向卫生系统发出了信号――改革的风向有变。
刘新明接手政策法规司之后,开始在一些公开场合表达观点,语气也不断加重。
2004年年底,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的一次卫生经济论坛上,刘在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卫生部常务副部长高强在内的嘉宾面前这样表述:“市场化不是下一轮医改重点。
”今年5月,他的表述“进化”到了“市场化非医改方向”。
但是,这并不足以让此前一直占据上风的“市场派”偃旗息鼓。
直至2003年和2004年,卫生部另一名官员仍然两度发言主张医院“国退民进”。
进入2005年,“市场派”的声音弱化得在公开场合几乎听不见,而“政府主导派”则在进一步阐述己方的理论。
2005年5月,卫生部副部长马晓伟在一次会议上说,医改要“国进民退”。
随后,《医院报》将刘新明“市场化非医改方向”的讲话抛出,公开昭示了风向的转变。
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社会司副司长刘文海在《别把市场化当成医疗改革问题替罪羊》一文中指出――
近一段时间,有学者发表的“医疗卫生改革基本不成功”的结论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
我并不认为该结论是严谨的、确切的。
现在人们抱怨就医难、看病贵,往往不明就里,把全部怨气往医院身上撒,认为是医院的“市场化”行为引发了种种问题,这也是有失公允的。
体制改革滞后的问题,是垄断没有打破的问题,是竞争不充分的问题。
我的结论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医疗卫生服务和产品的提供,主张单纯的“市场主导论”和“政府主导论”都是片面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两者的互补结合。
在国外,在类似的公共或准公共服务领域,通常体现所谓“二八律”(或“三七律”),即“二成”为政府直接举办(如公立医院、公立学校等,以追求社会公平为目标,主要服务于穷人),“八成”为通过市场提供(政府可以是购买者)。
“市场”和“政府”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
医院的使命是“利润”还是“生命”
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的目的不是市场化,市场化只是手段。
所以,不能把市场化完全等同于改革,所以人民对市场化的质疑,并不是对改革本身质疑。
市场经济的所有企业组织最终目的是利润最大化,那医院是否完全可等同于企业,同样教育是否一样可以等同于企业。
我想这里是显而易见的,医院和教育不能完全等同于企业。
因为医院最根本任务是救死扶伤,不应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应该最大程度地关注人民生命的健康、安全。
所以一旦医院进入他理想中的市场化运作,必然会伴随着市场运作规则而进入追求利润最大化上来。
我们看到宿州眼球事件的幕后,是触目惊心的违规现象。
医院为了牟利,明知违规却与一家科技贸易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医院向公司提供患者,而公司则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手术。
如果不是9名患者的单眼眼球被摘除,人们也许永远不会知道,在一家正规医院的手术室内,是一家公司在给患者组织手术。
这里一个有趣的现象值得分析,就是进行组织手术的医师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徐庆。
他应上海舜春扬科技贸易有限公司的邀请,在未向所在医院及科室申报并取得同意的情况下,利用休息日时间多次赴外省市开展手术,因案发最终被永久取消手术资格。
可想而知,作为上海甲等医院眼科主任医师的技术水平应该高于宿州医院医师的,但从医治病人角度来说,宿州医院和上海公司都为病人着想请最好的医师,但事实是医院和上海公司最终目的为赢利,为了保证这种赢利请最好医师,最终问题就是出在了医院不是从病人角度出发了,而是以金钱为衡量标志,这才有了与上海公司合作,导演了这场悲剧。
资本陷阱中的医疗改革
齐二药的假药事件,离不开背后控股的神秘的黑龙集团。
说它神秘,因为记者在齐齐哈尔市采访过程中,许多人都知道黑龙集团,但是几乎很少有人知道黑龙集团更详细的东西,在记者接触的人中,也少有人知道黑龙集团到底在什么地方;有的人熟悉黑龙集团,但表示目前不能说也不敢说。
记者查到了一份1996年9月1日的《黑龙江日报》,当天的第一版重要位置上如此报道了黑龙集团:一向以生产冰上运动器材闻名的黑龙集团,抓住机遇,收购、兼并一批危困企业,盘活了11亿元的国有存量资产,迅速扩大了原有产品的生产能力,发展起多元产业,成为了拥有33家企业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职工达到了12万人。
在寻访齐二药事件中有人透露在黑龙集团接手齐二药后,最起码的有两条弊病,其一,黑龙集团压根没有药品企业的管理经验,也不熟悉市场;其二,黑龙集团本身并没有能力为企业注入资金,进而改造企业的现状。
根据以上材料显示,黑龙集团最大的目的不是搞好齐二药,也从没想过怎么运营药品,也没有追加入资,而是纯粹的想玩资本游戏,可见大量资本性公司并不熟悉医药市场而大胆进入此市场完全是靠资本运营,最根本原因,是医疗改革市场化而吸引大量资本涌入,因对资本的运用而忽视企业的正常生产出了医疗事故,可见这种竞争的无序性,恶性竞争,都是资本本身的逐利性导致。
同样,夺命的欣弗注射液,使举国关注。
从南到北,都有欣弗产品的身影。
正因为这样,欣弗这个“杀手”才让许多人发怵,生怕自己变成欣弗注射液的牺牲品。
全国媒体蜂拥而至安徽华源,华源公司难以招架,也就不难理解了。
媒体追踪、调查欣弗事件,发掘欣弗事件的真相,揭示导致事件发生的问题症结在哪里,哪些部门该对欣弗事件负责,意义重大。
然而,从几天来媒体刊登、播发的有关欣弗事件的大量报道看,人们似乎忽视了一个基本的问题:欣弗注射液的生产商安徽华源公司,其隶属于谁,一个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的药品,市场遍布全国,它自身有无背景?
华源的背景,从该集团网站的链接单位,国资委排在第一。
今年4月,该集团被收购,可知在此之前,其财务的困境程度。
华源经营的业务,主要是医药和纺织。
并且,该集团在全国一些地方,不断收购效益好的国有医院。
一家普通的商业机构,即便它是国有的,也很难“攻城略地”,轻易夺走地方国有医院一块块“肥肉”的。
为什么资不抵债的华源集团能办到?
医疗体制改革下一步方向
在确立下一步的改革方向时,大多人还是陷入对市场化无来由的热情当中,以为市场化就是改革。
在此一定不能把改革等同于市场化。
反对市场化并不意味着反对改革。
现在有些人动不动就以“反对市场化就是反对改革”做文章,带有强烈的上纲上线,生怕一旦不进行市场化改革,就会走向原来的计划机制或者过分的政府主导。
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迂腐而且带有自己利益取向的论战,没有实质意义。
因为在此一定要重申,改革的目的绝不是市场化,市场化这是手段,只要我们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就是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如果不符合人民利益的所谓市场化行为,就应该制止。
从根本上认真看待市场化,国家哪些地方可以市场化,哪些不能市场化。
在我看来,医药、教育这些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和国家长久希望的领域,不能市场化,不能导入赢利原则。
市场化在大量时候扮演了只要一谈市场化,就是唯一正确的,就是不容置疑的。
就像当初说计划经济一塌糊涂,就什么都不是了一样道理。
不能简单形而上学看问题。
经历改革开放近三十年,市场化一片叫好声,但在医药这个行业隐约看出了不对劲,要重新反思计划本身。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计划本身没有错,就如一个人有计划总比没计划好;而计划定得不好,不能说计划这件事不好啊。
像医药这个行业因为涉及到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这里就应该是有计划的运营,以围绕怎么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这一原则进行计划安排,而绝不能随这市场化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去进行。
所以在往后的医疗改革中要多谨防医疗改革市场化这一陷阱,让广大人民群众躲开这一陷阱,真正地得益于医疗改革。
编辑:朱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