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深圳专业医用产品开发工业产品设计新形势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新形势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2019/02/16
摘 要 目前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尚存在诸多问题,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节现象,这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二元悖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本文通过多个方面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分析阐述,并对今后的改革方向提出了意见。
关键词 工业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眼下,工业设计相关产业受到的关注越来越高。
在这种看似繁荣和谐的表象下,很可能隐藏着一些问题与矛盾,工业设计相关从业者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应对突发问题。
1形势分析
工业设计在中国是一个起步较晚的专业,但近年来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发展,毕业生数量年年上升,却并没有带来行业情况的改善。
相反,众多的中国企业却为招不到合适的工业设计专业人员而苦恼,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矛盾?
事实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要求年轻毕业生有较强的综合能力。
二是要有扎实的专业能力。
这一类包括课程知识和实践能力。
就业问题严峻往往和教育与市场间的脱节有关系,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个环节里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我国现存人才培养模式的薄弱之处
中国的工业设计在经过30年的发展历程后,设计教育从开始的精英教育转向普及教育,同时也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固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多数高等院校的课程包括三类: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以及艺术人文等知识。
看似合理的模式其实隐藏了许多缺陷:基础理论的教师不了解专业学科知识,很难让学生将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联系起来深入思考;同样,艺术人文等知识也是如此。
这样一来,学科之间的关联性被削弱,工业设计交叉学科的优势是不可能在这种模式下实现的。
国内高校课程安排中基础理论课程占到50%以上,这是中国工业设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一个突出反映。
国内高校课程安排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多必修课,少选修课,这不利于培养多样化的设计人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较多采用演绎法,而忽视归纳法。
考试方式多是知识再现式,这也同样不利于培养创造思维。
国内不同高校的课程安排也是大同小异。
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衍生出了千差万别的地域文化与习俗,对于当今的设计教育来说,这是一笔极其深厚的文化财富。
目前,这笔财富在设计教学与设计实践中鲜有体现。
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特色产业,将工业设计教育与当地产业结合,有意识地将学生往当地优势产业的方向上来引导,这样可以明显提高工业设计教育的效率,增加学生实践机会的同时为企业提供对口适用的人才。
此外,不合理的培养模式还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
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教育者似乎应该向美国学习,美国的工业设计教育经历了近100年的发展,工业设计教育体系相对成熟合理,美国的高校会比较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过程中重视案例教学,学生实际动手实践的机会很多,在学校任教的老师甚至是职业的工业设计师,这样可以把最新的资讯带给在校学生。
就以上几点来看,现在的国内工业设计培养模式确实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到目前为止,主流的工业设计培养模式尚不成熟,不能很好地与产业发展及社会需求相适应,需要改革。
3新模式探索
对于之前提出的现存模式的诸多缺陷,在这里提出一些关于改革举措的建议:
3.1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授课模式
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积极思考。
这一点意义非常深远,设计行业、设计教学是需要发展的,开拓的眼界、思维有利于整个工业设计行业的进步。
3.2加强课程联系与学科结合
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处在一个大范围的教育体系中。
教师在授课时要有意的拓展课程内容,以使得课程与学生之前所学的知识产生联系,引发学生的思考。
同样,工业设计专业也处在社会大背景下,与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也有很大的关系,应加强跨学科合作,这无论是对工业设计专业还是其他专业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
3.3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实践教学
高校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要把学生投入到设计实践中去,因此有必要重视实践部分的教学,鼓励学生到公司实习,同时,也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3.4教学应与商业广泛结合
设计与生产总是在商业的支持下才能够存活。
在培养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多多接触真实的商业案例,在接触过程中,学生便实现了从学校到企业、课堂到社会的过渡,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学校与企业也能实现更好的供需衔接。
3.5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
设计类教学不同于一般学科,不应一味地强调严格的统一模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工业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自身的特色。
此外,还应结合本地产业优势培养设计人才,使一定地区范围内的产、学、研更好地结合起来。
4结论
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臻于完善,适合当下形式的模式也不一定适合于未来,因此需要根据市场的变化来不断调整,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俊杰.面向企业需求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09.
[2] 霍发仁.中美工业设计教学模式比较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9(6):214-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