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TIME
广东深圳专业医疗器械造型工业产品设计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瓶颈问题探讨
-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瓶颈问题探讨
2019/03/05
注:(作者简介:吴翔(1957- ),男,汉,湖南汩罗人,东华大学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工业设计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
研究方向:工业设计。
)��
  (东华大学 服装与艺术设计学院,上海 200051)�お�
  
   中国已经介入全球化秩序,从国家经济,企业成长到大众消费,公民文化意识等,都已表明明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已经到了最好时机。
但是,构成工业设计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设计教育,企业投入,民众素质以及政府作为等方面,却因历史的原因而先天不足,已经成为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す丶�词: 当代中国;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发展瓶颈;对策��
  中图分类号:J502文献标识码:A��
  
   discution of the bottleneck problem of development of ��chinese industrial design��
  WU Xiang �お�
  
  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经过了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完全不同的特殊的发展历程。
我们没有象他们那样从机器革命开始一路走来,历经了工业化时代的积淀和电子化时代的飞跃,当物质丰富时代到来之时,又稳步跨过信息化的门槛,进入到网络化时代;发达国家的工业设计及其文化是和着一次次发展浪潮的节奏,伴随着一次次科学技术重大变革以及激烈竞争的消费市场而一步步进化而来的。
反观中国的情况,在世界设计组织为现代工业设计进行定义的20世纪70年代,我们却处在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之中,使发展水平定格在了20世纪50、60年代。
中国工业设计从起步到发展,没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必然是先天不足。
20世纪80年代初,少数归国的访问学者引入了工业设计的概念,并以他们的热情,使工业设计首先在中国的院校中开始萌芽。
如果把上世纪80年代初看作是中国工业设计的发轫期,那么当时的发展却是处在一个没有现代化工业和企业,也没有成熟的市场机制和多元消费需求的计划经济社会背景之下,当时的所谓工业设计教育实际上只是空中楼阁,并不具备社会基础,只是一种早期的萌动。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步入市场经济时代,企业在境内外竞争的过程中开始认识到设计的价值。
企业的介入让工业设计开始有了活力,中国的工业设计逐步走出十几年的萌动期。
是新千年以来中国经济飞跃发展,竞争机制逐步形成,大众需求日益增长,尤其是国际往来空前频繁,使得工业设计在借鉴和学习中快速发展。
尤其是世界各国在创意产业化方面的作为给了我们诸多的启示,国家及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更表明了工业设计的战略意义。

  勿容置疑,全球化背景和中国骄人的经济成就,追赶现代化的步伐所营造出来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环境已经为工业设计发展创造了空前良好的条件。
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核心动力。
但是,一切条件已经具备,我们却并没有看到与之相适应的令人期待的结果。
综合考察中国社会现状,以下诸方面必然是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瓶颈所在。

  
  一、设计教育先天不足
  
  中国现代化多舛的发展历程导致设计教育先天不足。
首先必须承认,尽管我国的设计教育晚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但自那以来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不过也必须承认,相对于高速增长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需求而言,设计教育严重滞后。
还必须看到一个事实,发达国家的设计教育,是伴随其工业化过程以及社会人文进步而稳步发展过来的,因而形成了成熟、配套的机制和稳固的社会基础,从政府到企业甚至到民众都能理解设计教育的意义,院校与企业和社会之间形成了良性人才培养机制。
反观中国的情况,设计教育在发轫时期并没有社会需求的基础,更没有现代工业企业、消费市场和社会理解等应有的秩序及发展平台。
中国的设计教育是在没有历史根基,且缺少社会滋养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设计教育必然是靠引进和借鉴,实际上更多的就是照搬。
这就造成了我们的设计教育长期以来更多地在关注秩序的建立,而不是基于长远目标进行设计教育资源和理念的建构。

  师资人才成长先天不足。
现在已成为中坚力量的50岁上下的教师有许多都是从发轫初期那段特殊的设计教育经历中走出来的,而且普广东深圳专业医用设备开发工业产品设计医疗器械的使用与维修遍以留校或从学校到学校的形式进入教师行列,这种“近亲繁殖”所造成的结果必然就有先天不足。
尽管有些教师有机会出国深造或是通过实践性再学习,但那毕竟是有限的少数。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交流学习机会和渠道增加,各院校均有解决师资问题的共识和需求,但碍于现行师资建构和管理机制,尚无法顺利达成目标。

  另一方面,多数院校的师资结构是以常任教师为主体,这不符合工业设计人才培养规律,因为这不利于在专业教学中联系实际和触及前沿性问题。
由于现行教师资格认定门槛的限制,阻碍着从企业和社会广纳贤才的多元渠道。
而现行的晋升机制和评价标准,又不能保证教师晋升过程中的客观性,在很大程度上挫伤着教师的积极性,导致一些有实际学识才干和创新能力的教师只能活跃在灰色地带。
尚无一种有效的机制保证教师知识的快速更新和队伍建设的吐故纳新。
其结果就是,设计教学普遍在进行低水平重复。

  另一种先天不足体现在学生方面。
现行的招生体制无法结合学生志向也无法发现学生的潜质,从某种角度看只是让一些学生实现上大学的目标。
学生普遍是上大学之后才了解工业设计的知识,他们对专业的兴趣要靠短短的四年内建立起来,大学几乎变成了设计启蒙教育。
由于缺广东深圳专业医疗器材研发工业产品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的多元化发展趋势少对专业的深度认识及长远的心理准备,学生往往很少有基于志向的长远规划。
而恰恰工业设计是需要“十年树人”。

  最根本性的问题是设计教育观念的滞后。
社会对工业设计资源的需求是多层面的,而院校趋同的培养模式造成了设计人才培养的“同质化”趋向,以致多年以来形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以境内外研发机构云集的上海为例:一方面在多层面对设计资源存在需求,而另一方面,院校输送的人才则只能在某个层面上竞争。
无论是在第一线的设计竞争,还是在大奖赛上的作品比拼,都能感受到相同的气息。
他们在面对实际工作的考验时,所释放出来的素质品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能力,往往体现出同样的优劣。

  究其根源,问题在于设计教学本身。
多年来设计教学“嫡亲化”、“师承“关系严重,即使出自不同院校,但总能在师资上或课程上寻到渊源关系。
相互借鉴、模仿以及规范化的课程体系,固定性的教学方法,抹杀了教与学的个性发展。

  
  二、企业缺少创新动力
  
  但凡重视工业设计并将其纳入发展战略的企业,都是出于创新的需要。
快速成长的中国企业,不能说对设计的创新意义没有认识,也不能说无动于衷或完全没有能力付之行动,现实却是工业设计并未广泛成为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似乎是我国工业设计本身的问题。
但是,许多境外企业却能在中国的土地上利用国内的设计资源形成了他们的竞争力。
这也许要归结于我们的企业仍在满足制造经济带来的财富增长,觉得与其为原创性而进行复杂的投入,倒不如模仿或代工来得更有现实利益。
承认落后,满足现状而且缺少赶超的信心,使我们的许多企业失去了创新的动力。
这也是为什么在世界范围内鲜有中国品牌的原因。

  设计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明,企业的创新动力对于工业设计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果说生活的需求是创新的源泉,那么企业的生产运营和推广过程则是实现创意价值的渠道;企业的创新活力必然是创意的动力。
而企业的创新活力不仅体现在追求原创性方面,而且也体现在对设计资源利用的态度上。
多年来形成了这样一种格局:院校负责培养和输送设计人才,企业只管挑选和使用设计人才。广东深圳专业医疗设备外壳工业产品设计《医疗器械营销实务》项目化教学方案设计
孰不知企业和院校是工业设计教育的共同体。
客观上讲,院校本来就只是素质教育的基地,向社会输送的学生只是半成品,有待进一步塑造。
设计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基础性的,包括:掌握专业知识和原理,基本思维方法和基础技能,训练对事物的认知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养成自我人格素养等。
知识可以授予,而能力和品质则需要一个过程来培养和训练。
体验和经验是人才成形的要因,需要过程和时间的砺练。
这恰恰是短暂的院校教学所不能够给予的。
真正的人才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雕凿,尤其是工业设计人才,必然要“十年磨一剑”。
如果把院校教育看作是孕育设计人才的摇篮,那么企业则是“学步机”。
企业应成为设计人才的再教育基地,这有赖于企业的创新动力;而企业创新动力的发生机制,源自于企业长远的品牌意识、危机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大众在文化后势心态下原创意识缺失
  
  工业设计从来就不是“阳春白雪”,而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受制于大众的消费文化。
“草根”群体的创新诉求也随着大众传播的发展越来越趋向于民主。
长期以来,我们只以为设计可以造福大众、教化社会,但未根本理解大众意志也影响着设计的发展。

  尽管中国经济增长已位于世界前端,但仍属于后发国家。
改革开放初期,当令国人趋之若骛的进口产品无形中承载着外来文化大举进入国人的生活时,就让我们感觉到了文化落差的存在。
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文化产品,都是异邦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载体,总让我们以后势文化心态接受外广东深圳专业熏蒸仪产品设计公司医疗器械中电子设备的维修技术问题研究来物质文明的同时广东深圳专业医疗设备器材外观工业产品设计医疗证明,忽略了本国文化优势的一面。
更大的问题是,国际化背景下,国人越来越容易享受到各种现代化成果,在应接不暇、安于现状的情绪下,仰视优势文化的心态便弥漫着;在全球化语境下,很容易让我们放弃对广东深圳专业医用设备开发工业产品设计中美创新医疗器械审批进展、差距及建议自身的真正科学合理的需求进行思考;逐步从工具性需求转向情感化需求的中国大众原本更需要创新精神,而满足于优势文化产品的成果使我们的创新意识缺失了。

  国民的创新精神是民族自信的表现,这也必然要体现在设计者身上。
近来不断出现的追求中国元素的设计,一方面体现了中国社会民族自信心的复苏,另一方面则反映了我们流于肤浅的创新能力。

  
  四、政策投入中的“隔靴瘙痒”倾向
  
  设计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政府的支持是工业设计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们已经切实感受到各级政府部门已经将设计纳入产业化进程,并分层次地开展产业化建设。
但是,有一些倾向令人忧广东深圳专业真空拔罐器产品设计公司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特点及基础结构设计虑。

  包括工业设计在内的创意产业作为新的增长点已经成为一些部门制造亮点、成长业绩的平台,政绩效应催生了他们的活力。
正是这种热情有让创意产业泡沫化的倾向,使原本应有“草根”基础的创意事业精英化。
拥有操作力和政策话语权的部门逐步成为行为主角,而真正应该对创意产业有所贡献的人士、团体以及民众却未能成为行为主体。
各地的创意园区建设和各类大型活动的频频举办,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期待已久的大好局面正在形成,而仍然有许多人却还只能摩拳擦掌地在局外观望。

  
  五、结语
  
  中国要实现从制造经济向知识经济过渡的愿景,工业设计的发展不可轻视。
政府对发展创意产业的实际举措均已体现出国家对工业设计的重视。
中国已经介入全球化秩序,从国家经济,企业成长到大众消费,公民文化意识等等,都已说明我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已经到了最好时机。
尤其应该看到,尽管是设计后发国家,而创意产业作为新经济的标志,表明世界共处于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因此,我们仍有机会从新的起点开始追赶。
但是,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工业设计的发展。
笔者认为,设计教育,企业投入,民众素质以及政府作为等方面构成了工业设计良性发展的必要条件,恰恰在这些方面的先天不足,已经形成发展中的瓶颈,各方应该要加以正视。

  首先是设计教育要有整体观念。
院校与企业应该是设计人才资源建构的“命运共同体”。
而这一共同体的形成,一方面有赖于再教育机制的形成,即,应该把院校教育理解为阶段性的教育,是以知识建构和技能训练为主;企业承担的是再教育过程,是经验和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的过程。
创新力和企划力则需要终身学习才能形成和保持。
另一方面,院校内部专业队伍管理机制存在不实事求是的现象,制约着师资的整体水平;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则是企业投入设计教育的基本动力。

  设计产业化的过程中,在遵循商业逻辑的同时,还要看到文化价值的存在;借助调控手段,激发公民创新能力,减少文化上的惰性,建立民族自信。
当政府有所作为,公众觉醒时,我们的事业就会更有希望。

微信
粤ICP备1600125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