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TIME
广东深圳专业飞依诺彩超产品设计公司发展工业设计助推产品创新
-发展工业设计助推产品创新
2019/02/17
[摘要]工业设计是现代制造业的第一道工序,在产业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工业化的推进,正在发展成为主要依托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以现代服务为主的独立的新兴产业。
本文分析了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现状,并对徐州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思路进行了探讨,这对加快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加速徐州“二次创业”的进程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徐州;工业设计;产业发展;产品创新
  
  工业设计是从社会、经济、技术、艺术等多种角度,对工业产品的功能、材料、构造、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等要素进行综合性的设计,创造出能够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资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新产品。
它是现代科技与经济、文化高度融合的产物,其核心是产品设计。
大力促进工业设计业的发展,对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徐州发展工业设计产业的必要性
  
  徐州地处我国制造业发达的东部地区,制造业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同时,随着徐州地区人均GDP的增加,徐州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企业在产品开发和升级换代过程中对工业设计的需求日趋旺盛,工业设计在市场需求的牵引下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发展。
运用工业设计的手段,在传统设计中融入美学概念和文化因素,实现设计结果在结构、功能、外观、造型和人文艺术等方面的创新,满足人们对产品外观、个性化和时尚的不断增长的需求,是提升制造业产品档次和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徐州市已集聚了一批具有技术水平高、规模大的工程机械企业,徐州市也成为国家制造业的重要中心之一;但徐州的产业集群大多属传统的要素依赖型产业集群,应多致力于应用技术创新,加大现代科技服务支持系统的建设,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升级和多样化发展。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将在应用技术中融入人机、美学、环境、市场等因素,通过设计创新和改进实现事半功倍新产品开发;从而成为徐州制造业发展的新型推动力并提高徐州制造的设计品质,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将对加速我市制造业由“徐州制造”向“徐州创造”转变。

  
  二、国内外工业设计产业发展动态
  
  进入新世纪几年来,热闹的中国工业设计交流舞台上,除了国人举办各种设计研讨、学术交流以及竞赛活动外,又增加了新的景观:一些捷足的国外设计公司和设计家纷纷来华访问,登台亮相。
这都清楚地表明,我国的工业设计市场正被国际看好,他们正以极大的热情争取企业的关注和信任。

  当今,国内产品设计公司的数量之少,不仅与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设计公司的数量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也与本土上千家广告及平面设计、包装装潢公司的数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就国内各产品设计公司的近三年年均营业额而言,统计资料表明,很少有超过250万元人民币的。
而在国外,仅以一般中小型的设计公司为例子,平均营业额都达到了200万元美金。
另就设计公司的规模而言,我国的产品设计公司最大的不超过30人,多数是以作坊式的模式运作,着重以完成产品外型设计为主。
而在国外,稍有影响的公司,其员工人数都在50人以上,一些大的公司员工达500多人,设备条件先进,并且在国内外拥有稳定的客户。
许多公司已发展到将产品设计与相关的学科和技术领域紧密结合的水平,可以为客户提供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工程设计、人机分析、生产技术、产品开发及产业策略顾问等到一系列完善的服务。

  再从设计师整体素质与设计水平分析,我国的工业设计师队伍普遍比较年轻,多数是从学校刚刚毕业不久,缺少实践经验。
设计人员当中,留学国外及获得高学历的人数不多。
我国的设计公司极少参与国际上设计竞争,整体素质和设计水平普遍不高。
在设计公司的管理上,我国的设计业由于发展历史短、规模小、并且一直处在艰难的生存环境中,因此管理、组织机构不完善,与国外公司存在了较大的差距。

  
  三、设计力就是竞争力
  
  当我们回顾历史上的珍品,看看今天充满世界有竞争力的商品,就不难发现都是精心设计、精心加工的产品,为什么说 “设计力就是竞争力” 呢?
  第一、工业设计是一种利用科技、智慧的知识密集型的创造性活动。

  知识密集型的工业设计创造活动,其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创造更美的人-自然-社会的环境,它不同于物质材料,不可以用数量来测定,设计有无法量化的价值。
商品的物化性能及包装的强度都可以测定出数据,但是商品的功能、形式、装饰、肌理、材料的感觉等精神品味,其社会价值却是难以测量的。

  第二、工业设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大生产的产品,迅速抢占市场,获得利益。

  我们今天面临的世界是一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明创造的成果迭出不穷的年代,对工业设计影响与冲击也必然更大。
一些重大科技成果,重大技术发明要使其尽快转化为第一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力量,只有通过设计使其产品化,一方面更新品种,优化结构;另一方面促进由新产品系列而带来的生产领域、管理体系、消费结构的变化,创造更新、更科学安全、更舒适健康的生活方式,而这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向往和追求的一种价值观念。

  第三、设计是提升企业形象的有力武器。

  企业的发展依赖于不断创新,不断优化的产品开发的动态之中,企业产品设计的成功与否对一个企业的发展存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光短浅的“仿冒”,以其急功近利的成功已经导致对设计实质的误解和对设计开发的重重疑虑。
一个重视产品设计的企业会公众通过其产品的技术与艺术处理,包含产品外观、造型、功能、使用质量及其信誉的综合观察与思考,得到满意的结果。
好的产品设计便是这些内容的综合,并在无形中提升了企业的形象,使其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突出的、新颖的、令公众可信任的,不断开拓发展的形象。
设计不仅是设计产品,同样设计着企业的本身。

  第四、设计可提高工业产品的高附价值,提高企业效益。

  在今天的市场上,商品价值中除了材料成本、人工费用、设备折旧和运输费用等有形的 "硬"价值外,还包括技术的 新颖性、实用性、产品整体的优良设计、售后服务及产品文化之类无形的“软”价值,并把这种“软”价值作为“高附价值”,并通过价格表现在商品的价值中,如果这种软价值所占的比例很高,就可认为该产品为高附价值产品。
同样的产品,同样的功能,同样的制造成本,由于设计的差异而使售价相差几倍甚至几十倍,只有优秀的设计才能创造高附价值。

  第五、设计将创造新市场
  二百多年前,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以“看不见的手”的名言阐述市场商品经济社会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企业正是被这看不见的手控制操纵着。
如何使企业在这市场的大浪中扬帆远航,几十年工业设计实践证明:将科学技术转变为商品,生产出受市场欢迎的产品,只有工业设计才能实现。

  第六、设计提高产品的美学质量
  如果未经设计或设计不好的产品,不但浪费了人力、物力,且上市后无人问津,造成滞销,损失的首先是企业。
如果经过名师变革结构,更新色彩,增加恰当的装饰,不但减少成本,且供不应求,这就是设计的力量。
工业设计是综合了技术与艺术的创造性活动,书形的电子计算机,鲨鱼状的飞机,人物形的衣柜……这些产品的魅力之处就在于设计。

  
  四、徐州市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思路研究
  
  第一、发展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势制造业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产品创新设计为核心,以提升企业形象及产品竞争力为目标,加快行业设计中心、公共服务平台和创新环境建设,加强工业设计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培育工业设计产业,把徐州建设成为淮海地区工业设计水平高、影响力较大的区域性工业设计技术创新中心,促进我市制造业的跨越发展。

  第二、基本原则
  1、注重产业导向和市场需求。
立足我市产业基础,以满足我市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突出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全面提高企业、产业竞争能力。

  2、注重以产品设计创新为核心。
围绕制造业产品的外观造型,开展产品设计创新,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促进制造业的结构优化和升级。

  3、注重工业设计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主要依托我市高校和大型企业的工业设计创新资源,加强资源整合,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低成本地推进工业设计创新体系构架。

  4、注重以多元化路径整体推进。
一方面,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政策和布局的宏观引导作用,超前部署,有序推进;另一方面,按照市场规律,促进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

  第三、徐州工业设计产业近期发展目标
  1、初步构建我市工业设计创新体系,以工业设计产业创新平台、工业设计学会建设为切入点,建立集技术、人才、成果和产业于一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形成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推进格局。

  3、在优势产业领域建成一批工业设计中心,在工程机械、交通装备制造、家具、轻工与包装等领域组建5个左右的行业设计中心和公共服务中心。

  4、打造工业设计创新品牌,建设创意产业园,集聚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设计相关企业与专业人才,并培育工业设计品牌。

  
  五、结束语
  
  当今是建设创新型徐州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徐州市制造业升级、跨越的关键时期。
为此,以工程机械、专用车辆等领域为重点,加快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对促进我市工业设计的创新和发展,对提高我市制造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创立知名品牌,促进制造业的跨越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等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简召全.工业设计方法学[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3
  [2] 张同著.新产品开发与设计实务[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3]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4] 唐林.产品概念设计基本原理及方法[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6
微信
粤ICP备16001253号-1